小订大订吹嘘成风,车企惯性诱骗,是套路还是谎言?

【正文开始】

凌晨三点,某新势力品牌营销部的灯还亮着。

小订大订吹嘘成风,车企惯性诱骗,是套路还是谎言?-有驾

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停在"72小时预售突破5万辆",这个数字将在天亮后登上各大平台开屏广告。同一时刻,这家车企的工厂生产线正以30%的产能运转,经销商库存周转周期已达警戒线。这种割裂场景正在中国车市反复上演。

今年前五个月,国内有17个汽车品牌发布过"24小时订单破万"战报,但中汽协数据显示同期乘用车终端销量同比仅增长2.3%。某新能源品牌宣称大定28.9万辆的当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上险量才42万辆。数字游戏已经演变成行业明规则,连传统车企都开始效仿新势力的互联网式营销话术。

订单注水主要有三种操作手法。最直接的是将经销商提货量计入大定数据,某品牌被曝要求经销商每店认购50台作为展车。其次是利用七天无理由退订规则,通过员工内部下单冲量,某车企被发现在停车场囤积数百辆"已售"新车。最隐蔽的是与租赁公司合作,哪吒汽车87%的上险量来自租赁渠道,实际私人购买比例不足两成。

小订大订吹嘘成风,车企惯性诱骗,是套路还是谎言?-有驾

这种虚假繁荣背后是三重压力。资本市场上,蔚来汽车2022年财报显示每卖一辆车亏损11万元,必须用漂亮数据维持估值。渠道端,某合资品牌区域经理透露,完不成订单指标就拿不到年终奖。消费心理上,人们更倾向选择"爆款",某调研显示67%消费者会参考预订数据做决策。

监管层面存在明显漏洞。中汽协3月发布的《关于规范企业数据发布的倡议书》没有强制约束力。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目前订单统计既无统一标准,也缺乏第三方审计。相比之下,美国车企公布的预订量必须注明定金是否可退,德国要求区分个人与企业订单。

虚假数据正在扭曲市场信号。某电池供应商根据车企订单扩大产能,结果遭遇大规模砍单导致库存积压。消费者权益也受侵害,去年有消费者因轻信"限量发售"宣传加价购车,后发现经销商库存充足。更严重的是影响政策制定,某地方政府基于车企上报数据扩建产业园,最终沦为"鬼城"。

小订大订吹嘘成风,车企惯性诱骗,是套路还是谎言?-有驾

行业自净机制开始显现。理想汽车CEO李想公开质疑"9.9元小订充数"的做法,小鹏汽车则公布大定转化率数据。资本市场也在纠偏,摩根士丹利最新报告已将订单数据权重从30%降至10%。消费者逐渐觉醒,某投诉平台数据显示,关于"虚假营销"的投诉量同比上涨156%。

这场数字泡沫终将破裂。特斯拉从不公布预订量却稳居销冠,证明产品力才是根本。日本车企的年度产销计划精确到个位数,德国大众的订单系统与生产端实时联动。当潮水退去,那些把精力放在数字魔术上的企业,终会露出底裤。

汽车产业需要回归商业本质。停止用PPT造车,少玩数字游戏,把资源投入到真实的技术研发和用户服务上。毕竟买车不是买彩票,消费者要的是方向盘后的真实体验,不是朋友圈里的虚假捷报。

【正文结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