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大半年,不知道大家在聊车或者看车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一个特别明显的变化。
以前,要是手里有个二三十万的预算,想买辆开出去既有面子、品质又不错的车,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选项,可能就是雷克萨斯、凯迪拉克、沃尔沃这些牌子。
它们不像奔驰、宝马、奥迪那么高调,但又稳稳地站在了“豪华”的门槛上,给人一种低调有品位的感觉。
可现在的情况呢?
好像完全反过来了。
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二线豪华品牌,如今的处境可以说是相当尴尬,销量数据是一路下滑,4S店里冷冷清清,过去那种加价排队提车的盛况,已经变成了遥远的传说。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我们中国消费者越来越挑剔了,还是说整个汽车市场的规则,已经彻底被改写了?
咱们先来看看它们面临的最直接的压力,那就是来自一线豪华品牌和国产新势力的双重夹击。
这就好比打仗,被前后包抄了,处境非常被动。
先说来自上方的压力,也就是奔驰、宝马、奥迪这三位“老大哥”。
在过去,三十万的预算想买这三个牌子的车,基本上只能看看最低配的入门款,配置要啥没啥,销售可能还对你爱答不理。
但是,市场竞争激烈了,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BBA也开始放下身段,大搞价格战。
以前觉得遥不可及的梦想,现在好像努努力也能够得着了。
比如说,有些地区的宝马,指导价接近四十万的车型,经过各种优惠和补贴,最后落地价格竟然能压到三十万以内。
这对消费者的诱惑力可就太大了。
你想想,同样的钱,一边是沃尔沃或者雷克萨斯,另一边是蓝天白云标或者三叉星徽,品牌的光环效应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
很多人心里都会犯嘀咕:既然能开上宝马奔驰,为什么还要选二线品牌呢?
这种来自顶层品牌的降价打击,直接就挖走了二线豪华品牌最核心的客户群体。
如果说BBA的降价是釜底抽薪,那么来自下方的冲击,也就是我们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崛起,那简直就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
这股力量,彻底改变了大家对于“好车”和“豪华车”的定义。
过去,我们评价一辆车好不好,主要看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
这也是传统燃油车,特别是豪华品牌最引以为傲的地方。
它们会告诉你,我的发动机技术多么先进,变速箱换挡多么平顺,底盘调校多么有“德味儿”或者“高级感”。
可是在新能源时代,这套评价体系基本上失效了。
电动车没有了复杂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大家比的是什么?
比的是电池续航,是智能化水平,是车内的科技感和舒适体验。
而这些,恰恰是我们国产品牌最擅长的领域。
你走进一家传统的二线豪华品牌4S店,坐进车里,看到的可能还是传统的机械指针仪表盘,中控屏幕不大,车机系统反应还有点慢,整体设计虽然用料不错,但总感觉有点跟不上时代。
可你再转身去旁边的国产新势力体验店看看,那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一坐进去,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块贯穿式的超大屏幕,语音助手能帮你控制车里的一切功能,从开窗户到放音乐再到导航,反应又快又准。
人家跟你聊的,不是发动机有多少个缸,而是智能驾驶芯片的算力有多高,车上有多少个激光雷达和摄像头,能不能在高速公路上自动跟车、变道,甚至在市区拥堵路段解放你的双脚。
更别提那些花样繁多的舒适性配置了,什么女王副驾、车载冰箱、后排娱乐屏,这些以前在百万级豪车上才能见到的东西,现在三十万左右的国产车全都给你配齐了。
甚至连过去被视为顶级豪华象征的空气悬架,现在也成了很多国产新能源车的标配。
这种全方位的体验升级,让那些还在固守传统优势的二线豪华品牌,显得格外陈旧和落伍。
它们的“豪华”,似乎只剩下一个车标了。
更致命的是,这些二线豪华品牌赖以生存的品牌信誉和质量神话,也正在逐渐崩塌。
就拿曾经被捧上神坛、号称“开不坏”的雷克萨斯来说,它最大的卖点就是省心和可靠。
无数车主愿意加价购买,图的就是一个安心。
但是近一两年来,雷克萨斯的日子也不好过。
频繁的召回事件让它的质量光环褪色不少,网络上关于发动机漏油、机油乳化等问题的抱怨也越来越多。
甚至还出现过严重交通事故后车门无法打开,导致救援困难的极端案例。
当一个品牌连最基础的安全和可靠都开始受到质疑时,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
过去那种“加价也得买”的信仰,如今变成了“降价也卖不动”的现实。
展厅里的展车无人问津,甚至积上了灰尘,这在几年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与此同时,我们的国产品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成长和壮大。
以华为深度赋能的问界为例,从品牌创立到实现四十万辆的交付,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创造了行业内的新纪录。
小米汽车的入局,更是像一条鲶鱼,搅动了整个市场,其首款车型SU7一上市就订单爆满,成为年度现象级产品。
这些新势力品牌的成功,不仅仅是销量的胜利,更是产品力和用户体验的胜利。
它们真正读懂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知道大家想要的是什么,并且用最快的速度把最新的技术和最好的体验带给用户。
而且,我们的汽车工业已经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而是开始大踏步地走向世界。
在欧洲、在东南亚、在中东,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汽车行驶在当地的街头,并且获得了海外用户的好评。
这充分说明,中国制造的汽车,无论是在技术、品质还是品牌影响力上,都已经具备了和国际老牌劲旅同台竞技的实力。
所以,我们回过头再看二线豪华品牌的衰落,就会发现这并非偶然。
在一个技术飞速迭代、消费者需求快速变化的时代,任何的固步自封和傲慢,都会被市场无情地抛弃。
它们被BBA和国产新势力夹在中间,向上够不到顶级品牌的光环,向下又打不过国产品牌的性价比和科技感,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
当二十多万的预算,既可以买到降价后的宝马,又可以买到配置拉满、科技感十足的国产新能源车时,那个曾经定位精准、主打“轻奢”的二线豪华品牌,自然就显得不那么香了。
这背后,是中国汽车市场的成熟,也是中国消费者的成熟,我们不再盲目迷信品牌和进口身份,而是更加看重产品本身带来的真实价值和体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