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召回11.68万辆SU7,雷军提醒车主速查软件更新

2025年9月19日,一则召回公告再次将智能汽车推向风口浪尖:小米汽车宣布召回116887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机械故障,而是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某些极端场景下识别或处置不足,可能增加碰撞风险。小米将通过远程软件升级(OTA)解决此问题,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也转发回应,提示车主及时查看。这起事件,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软件定义汽车”时代创新与安全之间那道日益加深的结构性裂痕,以及整个智能汽车行业在技术边界、质量控制与法律责任上面临的深层挑战。

OTA升级的便捷性,曾被誉为智能汽车的“魔法”,让车辆得以“常用常新”,不断进化。然而,当这种“魔法”被用于修复可能危及生命的软件缺陷时,其背后隐藏的潜在风险与伦理困境便以一种新型态浮现。这不仅仅是小米一家的问题,从早前小鹏P7+的转向助力电机传感器线束接触不良,到Rivian因软件问题召回2.4万辆R1S和R1T,再到奔驰因电控单元软件设置偏差导致12伏蓄电池亏电而召回,软件缺陷已然成为智能汽车召回的“新常态”。这无疑是对传统汽车工业百年质量管理体系的颠覆性挑战,也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软件定义汽车”的边界与责任。

软件定义汽车创新狂飙下的质量控制“黑洞”

“软件定义汽车”(SDV)的浪潮,将汽车从机械产品推向了高度依赖代码的智能终端。车辆的功能、性能乃至用户体验,无不被软件所塑造。然而,这种前所未有的软件复杂性,也带来了传统工业时代难以想象的质量控制挑战。

  • 研发与迭代的“速度与激情” : 智能汽车市场竞争激烈,车企为了抢占先机,往往追求快速研发和迭代。这种“敏捷开发”模式,在软件行业司空见惯,但在汽车这种涉及生命安全的领域,其风险被无限放大。压缩的测试验证周期,使得软件在各种复杂、极端场景下的可靠性难以得到充分验证。小米SU7的召回,正是L2级辅助驾驶系统在“极端特殊场景”下识别或处置不足的体现。

  • 供应链的“软硬兼施” : 随着软件在汽车价值链中的比重日益增加,汽车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也从纯硬件管理转向“软硬结合”。这带来了双重挑战:传统硬件标准难以适配软件快速迭代需求,以及供应商管理体系从单一硬件向软硬件一体化的转型阵痛。如何确保从芯片、操作系统到应用软件的整个供应链的软件质量,成为一个巨大的“黑洞”。

  • OTA的“双刃剑”效应: OTA升级本意是提升用户体验,让车辆“越开越聪明”。但它也可能成为企业隐瞒缺陷、规避召回责任的工具。市场监管总局和工信部已明确提出“不得通过OTA方式隐瞒缺陷”。这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严格的OTA升级备案与监管机制,确保每一次软件更新都经过充分测试验证,而非将用户作为“小白鼠”。

L2级辅助驾驶模糊地带的伦理困境与监管空白

L2级辅助驾驶系统的普及,无疑减轻了驾驶员的负担,提升了驾驶舒适性。然而,它也制造了一个危险的“模糊地带”——既非完全手动驾驶,也非真正的自动驾驶。

  • “高阶智驾”的营销陷阱: 部分车企在营销中过度渲染“高阶智驾”、“零接管”等概念,模糊了“驾驶辅助”与“自动驾驶”的界限。这种夸大宣传,极易导致驾驶员产生“错觉”,以为车辆可以完全自主行驶,从而放松警惕,出现“脱手脱脚”甚至“躺平睡觉”的危险行为。这不仅是对消费者不负责任,更是对公共安全的漠视。

  • 责任认定的“电车难题” : 当L2级辅助驾驶系统发生事故时,责任认定往往陷入“电车难题”。是驾驶员未及时干预的过失?还是系统缺陷导致的失控?在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的当下,消费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例如,此前有消费者因车辆辅助驾驶功能失灵,要求三倍赔偿,法院判决也需依据具体情况判断各方过错。这凸显了智能驾驶法律责任认定的复杂性和紧迫性。

  • 国家标准的“安全标尺” : 值得庆幸的是,监管部门已开始行动。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公开征求意见的《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正试图为L2级系统划定清晰的安全基线。该标准不仅对系统功能性能、人机交互、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等提出全方位要求,更强调了驾驶员手部脱离和视线脱离检测能力,一旦驾驶员未及时响应,系统应可控地退出激活状态。这无疑是为智能驾驶系紧“安全带”的关键一步。

破局之道企业、监管、消费者三位一体的协同进化

要破解智能汽车创新与安全的结构性困境,绝非单方面努力可及,而需要企业、监管、消费者三位一体的协同进化。

  • 企业将安全冗余刻入DNA。 : 智能汽车制造商必须将“安全第一”的理念贯穿于从研发到宣发的全链条。

    • 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 建立严格的全生命周期软件质量管理体系,从需求定义、软件开发、测试验证、部署到OTA更新,引入第三方独立测试和验证,确保软件在上市前经过充分验证,并持续监测其在实际运行中的表现。例如,上汽大众已创新建立整车功能质量评价机制,覆盖从设计到售后的全生命周期,并引入ASPICE标准对代码质量进行分级管控。

    • 技术边界的诚实告知: 停止夸大宣传,清晰告知消费者辅助驾驶系统的能力边界和局限性,避免模糊“驾驶辅助”与“自动驾驶”的界限。

    • 数据驱动的持续改进: 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反馈和车辆运行数据,实现质量风险的预测性管理,并将这些经验反向输入研发,形成质量改进的闭环。

  • 监管筑牢底线,划清红线。 : 政府监管部门应加速完善智能驾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为行业发展提供清晰的指引和约束。

    • 完善法律法规: 明确智能驾驶事故的责任认定机制,填补法律空白,保障消费者权益。例如,日本在自动驾驶产业化建设中,强调社会交通的数字化转型,兼顾数字弱者与老龄化群体权益。

    • 强化OTA监管: 建立透明、高效的OTA升级备案与监管机制,杜绝企业通过OTA隐瞒缺陷,确保每一次软件更新都符合安全标准。

    • 国际标准接轨: 在与国际法规保持协调兼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技术内容,确保标准既符合我国产业发展现状,又能为系统筑牢安全运行防线。

  • 消费者理性认知,主动驾驶。 : 消费者作为智能汽车的最终使用者,其认知转变至关重要。

    • 理解“辅助”本质: 清晰理解智能辅助驾驶的“辅助”而非“自动”的本质,避免过度依赖,始终将驾驶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 积极参与反馈: 积极向车企和监管部门反馈使用体验和潜在问题,共同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完善。

    • 提升安全意识: 学习并掌握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正确使用方式,了解其局限性,提升自身的安全驾驶意识。

智能汽车的未来,必须以安全为基石。每一次技术跃进,都应伴随着更严格的安全考量与更清晰的责任界定。我们不能让科技的狂飙突进,以牺牲生命安全为代价。唯有当企业将安全冗余置于首位,监管筑牢底线,消费者理性使用,智能汽车的创新之路才能行稳致远。

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深刻的伦理拷问:当机器开始替人做决策,谁来为那些“电车难题”负责?当软件缺陷可能导致生命逝去,我们如何确保代码的道德底线?安全与创新,并非此消彼长,而是共生共荣的统一体。它们共同塑造着智能出行的光明前景,也共同决定着人类与机器共存的未来。我们必须以一种“如履薄冰”的敬畏之心,去拥抱智能汽车的未来,因为每一次代码的更新,都可能牵动着无数家庭的命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