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的经验告诉我,这次杜卡迪真没走寻常路。刚听说这款Hero级别的V4R,第一反应是——给我一台街车用的赛车,几乎没让我想象之外的余地。你知道的,要说它的马力?估算大概在238-239匹这区间(体感/样本少),而且速差自然不小。那我开回家的时候,心里一直在琢磨:这车,真能跑出330km/h?我试过同价位几款车,差距一大堆。看起来,V4R的空气动力学和底盘调校,确实是和比赛几乎同步的。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你觉得,这么赛道血统的车,日常用起来会不会太得瑟?或者说,能不能带来点实际驾驶上的帮助?我那朋友修车的师傅都笑我说:买这么快的车,心跳都快一半了。其实我觉得,有个点很关键:在平常的高速公路上,这车的空气阻力提升了4%,听上去不大,但实际踩油门那瞬间,感觉就像有人在背后推了你一把。
而且,就摄取空气的设计,像角侧箱、加大的定风翼——这玩意儿的作用真的比想象得更直观。你也知道,空气阻力不只影响极速,还影响稳定。新轮毂轻得让人心动——7.1公斤极限值,加碳纤维轮毂还能再轻点。这东西,换个角度说,就像换了只更锋利的刀:切得更顺,也轻得更快。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角度调整很细:座椅加宽50mm,脚踏板宽了10mm,刹车时能更稳。这,理论上,是帮我更好地控制车在高速转弯中,让我不用每次都紧张兮兮地找平衡点。说到操控,配备的Öhlins避震器档次确实高,前后都是调节范围广的那种。可我在想:这些调节复杂到什么程度?会不会太折腾,搞得我像在调战车?
你会问:为什么要搞得这么复杂?研发视角我也猜:这车用的电子系统可是满满的专业感,从多种驾驶模式到赛车喷油嘴,都是根据比赛调校。是不是?我想着,用个理想场景:骑在街上,忽然间觉得脖子被空气拉扯,像跟空气有个角度在调节差别。那一瞬,我想,空气动力学那块,估算能多加点辅助,真是骑车人的外挂。
哦,差点忘了提电子辅助。5种驾驶模式,4种动力调节,滑行、牵引、ABS,还有那个赛车制动控制,其实我觉得挺酷的。操作像遥控飞机一样,但一面还担心难用,毕竟我不是职业赛车手,多一层复杂。这个电子系统,拼在简洁与繁琐之间,怎么说呢?常用还能懂,但要全配合,还真比想象中的复杂。
技术上我最喜欢的,是这车的动力:998cc的V4发动机,狂放到15750转(估),很有油门咆哮的感觉。这我还没细想过,但就算是高速狂飙,它的排气还是钛合金、轻得像羽毛,减了6.6公斤,这点我觉得怎么说呢,又像是在追求顺畅之外的轻盈。而且,如你所料,用上赛用的Akrapovič排气,最大功率可以爆到235匹(估算/体验少),这跑车感觉,就是在按比例梯队在比拼速度。
车的变速箱采用了MotoGP大佬们玩的Ducati Racing Gearbox——那个空档在一档下面的设计,绝了,实际用起来,感觉比普通的变速箱还赛,加上DNL避免挂空档的功能,好像整个赛车感油然而生。
说到这我忽然想,生产制造的底层逻辑,也是个谜。像这些调校的零件,仿佛组装一只飞跃的蚂蚁。而我猜,研发的团队,可能像厨师调味一样,把每个细节都调到极致。就像我看过的这种比赛用高性能车,材料成本大概占到整车的十分之一,但调校费和研发投入,绝对是天文数字。
我还在想:这车的标价49,995美元,折合人民币大概25-30万左右,按理说,价格摆在那里。这样的仿赛车——真值么?我个人觉得,如果真开到高速上,感受那份空气的压力,或许会觉得值。毕竟,朋友说:修理费也不便宜,备件都得进口,啥都跑得快,养车成本,可能比想象得高点。
突击一句:你觉得,像这样的车,平时用得好还是用得糟?我不多说了,光听到那330km/h的速度,我都在想,骑这个,难不难控制?特别是这么多电子辅助,也许更像带了把安全伞。
总结点:我最关心的,还是——用它在街上,真能体验到赛车的那份快感么?还是只是高性能车的噱头?这小细节——那座马路上的仿赛,还得我自己去验证,但我也愿意试试。你觉得,这样的车,还是车界的特殊水果,只看不吃,真亏得慌,还是车界的新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