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相信他的回应如此爽快

最近汽车行业有个现象,怎么说呢,乍一看数据,真的是让人有点发懵。摆在桌面上的事实是——国内某新势力品牌,全年卖了十几万台车,但财报一出,净亏损超过百亿。对,你没看错,亏百亿!平均算下来,相当于每卖一台车就亏好几万。是不是光听着就觉得离谱?车越卖越多,亏得却越狠。这行业还能不能干了?新势力品牌是疯了吧?钱花哪里了?

别急,先把数据理理。销量是上去了,没问题,对吧?十几万台,虽然和传统大厂比不了,但在电动车这个赛道,已经算前排选手了。但问题出在利润表上:营收有,还不少,百亿起步的量级,但毛利率却低到让人怀疑人生,甚至有些季度直接转负了——也就是说,卖车不但不挣钱,还要赔本。再加上研发费、销售费、管理费,亏损就像滚雪球一样。尤其是研发,几乎占了一半的成本。这么看下来,亏损倒是“合理”了,但也更让人困惑——这钱,真的花得值吗?真的一分钱一分货了吗?

先别急着下结论,得拉同行出来对比一下,看看这到底是个例,还是全行业都这样。我们先看新势力同行,几家头部品牌,其实也好不到哪儿去。比如另一家卖得比它还多的品牌,销量更高,亏得也更狠;还有一家最近刚突破十万台年销量的,虽然毛利率转正了,但净利润依然是赤字。所以,这并不是某一家的问题,而是新势力普遍的状态——卖得多,亏得多。

那传统车企呢?这个对比就更有意思了。大厂们虽然起步慢,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财务报表稳定得让人羡慕。随便翻一家老牌合资品牌,利润率都能轻松保持两位数,毛利率更是新势力望尘莫及的级别。可别忘了,传统车企也在转型新能源,他们的研发成本不低,但人家有燃油车的利润兜底,能拖着转型期的亏损走。而新势力,没有历史包袱,也没有兜底的业务线,所有的开销都直接摊在账面上,这就显得特别刺眼了。

再看看外资品牌,它们的新能源业务很多也还在烧钱,但母公司体系庞大,能靠全球市场分担风险。换句话说,新势力是“裸奔”的状态,正面刚市场,还要应付转型成本,就算亏损数据吓人,但也不完全是管理问题,更不是“乱花钱”。

当然,说到钱花哪儿了,研发费这一块确实是关键。动辄几十亿的投入,全砸在技术、供应链和新车型上。尤其是电动车,研发成本远高于传统燃油车,电池技术、智能驾驶、车联网,每一样都是烧钱的无底洞。而新势力为了抢占市场,常常是一步到位。不惜下血本搞实验室、团队,甚至砸钱抢人。短期看,这就是“亏损”,但长期看,这是在给未来打基础。

无法相信他的回应如此爽快-有驾

还有一个被忽略的点,营销费用。新势力品牌普遍走互联网路线,广告铺天盖地,体验店开到商场最显眼的位置,试驾、活动、促销一样不少。这些都是要钱的。正因为这些动作,品牌知名度才起来了,销量才上去了。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他们并不是“乱花钱”,而是“花钱买市场”。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战略性亏损可以接受,但战略是不是对的,得看市场能不能买账。如果投了钱,但技术突破慢、用户不买账,亏损就会变成无底洞。特别是在行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对手也在进步,容错空间已经不大了。

所以,再回头看这些亏损数据,吓人是吓人,但也不是没章法。毛利率低,是因为市场竞争激烈;研发费高,是因为技术迭代快;营销费用高,是因为争夺品牌认知的窗口期有限。而这些动作,短期看是亏本买卖,但长期看,正是烧钱换未来的关键。

当然,这一切也有前提——新势力能不能熬过这段“亏损期”。如果融资能力跟不上,现金流断了,再好的战略也会变成泡影。所以,与其盯着一年亏了多少,不如关注它们的资金储备、市场接受度,以及接下来的关键车型和技术突破。烧钱并不可怕,怕的是烧了钱,却没跑出未来。

最后总结一句,这事看着吓人,其实拆开了,就没那么离谱了。所有的“亏损”,都在赌未来。汽车行业就是这样一个资本密集型、高竞争的赛道,没有长线眼光,根本活不下来。所以,别光看表面的数字,还得看他们下一步怎么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