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最近遇到点麻烦。国家市监总局刚刚发布公告,他们要召回11.7万辆SU7。这个数字差不多是小米卖出所有车里的四成。问题出在智能驾驶系统上——某些特殊情况下,车子可能识别不了太复杂的环境,如果司机没及时反应过来,说不定会出事故。
其实这已经不是小米第一次召回了。年初的时候,他们就因为自动泊车不太好用,召回了三万多辆。现在的新能源车,大多数问题都不是硬件,而是软件系统。说白了,就是车没那么聪明,不像宣传的那么智能。
大家还记得今年三月安徽高速那起事故吗?一辆开着辅助驾驶的小米SU7,在施工区没完全避开,酿成了悲剧。虽然调查结果还没完全出来,但这件事确实让很多人开始重新思考:智能驾驶到底安不安全?车企宣传是不是有点过头?
对小米来说,这次召回成本并不高,因为他们是通过网络远程升级修复的。但真正受影响的是消费者的信心。有人开玩笑说,这简直是把车主当成免费测试员。车子毕竟跟手机不一样,系统卡了可以重启,车在路上出问题,那可是关系到人命的事。
不只是小米,很多新能源品牌都遇到过类似情况。以前传统车企也常召回,有些问题比这还严重。但新势力车企更依赖网络声量,事情容易被放大。好处是销量起来得快,坏处是一出问题,质疑声也来得特别猛。
不过反过来看,能主动召回也是负责任的表现。说明企业没打算隐瞒问题,愿意面对和解决。中国新能源汽车还在快速发展期,遇到问题不奇怪,关键是怎么处理。小米这次反应还算快,态度也诚恳,这点值得肯定。
但光有态度不够,还得把事情说清楚。比如这次系统升级,到底修了什么?是识别算法出了问题,还是反应速度不够?如果能更透明,大家也会更放心。毕竟开车不是玩游戏,安全一点都不能马虎。
汽车不只是商品,它还关系到路上每一个人的安全。所以车企在推新功能的同时,真的不能忽略最基本的可靠性。技术可以迭代,但安全永远要放在第一位。
你们觉得,智能汽车到底应该先把功能做多,还是先做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