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重获新生,冲刺年销百万辆!威马汽车官宣9月重启生产
威马又活了。真的活了。
当《致供应商白皮书》悄然流出,字里行间没有煽情,只有冷峻的推进节点与产能规划——反而让人信了八分。2025年9月,温州基地重启EX5和E5的生产线。这不只是机器的重启。更是信心的点火。
你相信一个倒下的品牌能站起来吗?
尤其是一个曾被贴上“新势力淘汰赛首张退场票”的名字。
可现实是,它不仅站起来了。还喊出了年销100万台的目标。不是十年后。是到2030年。五年。从几乎归零到百万级销量。听着像不像痴人说梦?
但……梦,有时候也是蓝图的起点。
翔飞公司接管。法院裁定批准日是2025年4月3日。这个时间点很微妙。春寒料峭刚过,万物复苏正当时。企业重生,也需要天时。上海与温州两地政府支持。金融机构开始对接。供应链正在重建。每一步都像在废墟上搭桥。桥那头,是市场。
他们不打算只靠情怀翻盘。
老用户置换?有。
网约车与租赁市场?切入。
海外出口?重点布局。
三步走战略清晰得近乎冷酷。2025–2026,复兴期。目标年产销1–2万台,明年跳到10万台。数字不大,但务实。先让工厂转起来。让员工回来。让经销商看到货。
你知道停产对一个汽车品牌的杀伤力有多大吗?
不是销量下滑。是信任崩塌。
用户不敢买。供应商不敢供。银行不敢贷。
现在,威马要重建这套系统。从最底层的信任开始。温州基地复产两款老将:EX5和E5。为什么不推全新车型?因为快。因为成熟。因为零部件体系还能调用。活下去,比面子重要。
但他们真甘心只卖老车吗?当然不。
未来五年,10款以上新车在路上。A00到C级全覆盖。轿车、SUV、MPV、跨界全品类出击。纯电+增程双线并行。这是在赌技术路线未定局。也是在应对市场不确定性。
更关键的是——泰国KD工厂已提上日程。东南亚。中东。这些新兴市场,电动车渗透率还在爬坡。政策友好。需求旺盛。威马想当“出海先锋”。不是以亏损换规模的方式。而是轻资产、本地化组装。聪明。
2027到2028。跃升期。年销25万至40万台。高阶辅助驾驶车型量产。AI全面赋能研发、生产、营销。甚至——启动IPO筹备。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节奏有点快?
从复产到IPO,不到五年。
但别忘了。背后的操盘手是谁。翔飞公司。深圳卓凯与深圳凤宇持股。黄晶,实控人。昆山宝能汽车的旧影若隐若现。宝能造车失败的教训还在眼前。这次,他会更谨慎吗?
也许。也许不会。
但这一次,至少有了政府背书。有了明确路径。有了海外市场这根救命稻草。
说到AI。他们要用AI重构一切。
研发周期缩短?可能。
生产良率提升?期待。
用户画像精准触达?必须的。
可AI救不了产品力。也补不上服务缺口。威马曾经的问题,从来不是技术多先进。而是交付慢、售后弱、资金链脆如薄冰。这些问题,AI能解决吗?
恐怕不能。
真正的答案,在组织。在管理。在现金流。
他们计划2030年达成100万台年产能,营收冲击1200亿元。什么概念?接近今天比亚迪年销量的一半。而比亚迪用了十几年。威马想用五年跨越?
激进。疯狂。还是……最后一搏?
但换个角度看。新能源汽车的窗口真的关了吗?
看看小米。看看华为。看看哪吒、零跑这些还在挣扎的品牌。
市场永远给“第二次机会”留了一扇窗——只要你能证明自己变了。
威马变了么?
至少姿态变了。不再高举高打。不再PPT造车。从复产老车型开始。从海外KD模式试水。从1万台起步。
这像极了一个中年人跌倒后爬起的样子——狼狈。但坚定。
我们总喜欢看英雄崛起。
却很少给“复活者”掌声。
可真正的韧性,不在巅峰时的光芒。而在谷底时的呼吸。威马还在呼吸。还在规划。还在签约。还在谈融资。这就够了。
下一个问题来了——消费者还会买账吗?
尤其是那些曾被伤害过的老车主?
情感账户需要充值。不是一句“我们回来了”就能抹平。需要实实在在的售后承诺。需要透明的供应链进展。需要每一台新车都稳定可靠。
渠道呢?多元化销售。听起来美好。
可执行难度极高。
国内渠道重建难。海外拓展更难。
但他们别无选择。传统4S店模式太重。直营模式烧钱。唯有混合渠道,才能快速铺开。尤其是在网约车和租赁市场——这是快速起量的捷径。虽然会拉低品牌调性。
最后回到那个数字——100万台。
像一座高山。
抬头看,云雾缭绕。
可如果,我是说如果——他们真能在东南亚打开局面。如果AI确实提升了运营效率。如果增程式车型在二三线城市大卖。如果资本市场重新打开大门……
那么,百万目标,未必是妄想。
威马又活了。
活得好不好。
接下来的每一个季度。
都会给出答案。
你,愿意再给一次机会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