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充电桩“排队叫号”高峰已过:现象、成因与影响
2025年国庆假期期间,中国高速公路充电桩经历了一场“排队叫号”高峰,但进入10月2日后,这一现象显著缓解。以下从现象、成因、影响及启示四方面展开分析。
一、现象:从“排队4小时”到“空位多”的转变
高峰期排队盛况
时间与区域:9月30日晚至10月1日凌晨,北京、杭州、长沙、广州、深圳等城市周边高速服务区充电桩排队1-4小时成常态,部分服务区需“排队叫号”。例如,湖南官庄服务区有车主排队3小时才充上电,京哈高速一服务区甚至排到60多号。
供需矛盾:国家电网预测,国庆期间全国超1/3高速服务区充电桩满负荷运行,单桩日均服务车辆数激增,日常使用率低与节假日高峰的矛盾凸显。
高峰后需求回落
10月2日现状:西安两处高速服务区充电桩空位多,无排队现象。汉中服务区车主仅等20分钟即可充电,充电上限设为80%-90%以提高效率。
返程高峰预警:预计10月6日-7日将迎返程充电需求高峰,每日10时至21时为高峰时段。
二、成因:潮汐效应与设施局限的双重挤压
车流潮汐特征
节假日集中出行:国庆假期自驾出行比例高,新能源汽车日均约1250万辆,占高速总流量近20%,较去年同期增长30%。
日常使用率低:高速充电桩日常闲置率高,节假日需求激增导致供需失衡。例如,沈海高速、长深高速、京沪高速充电桩最为繁忙,江苏每日出行新能源车超72万辆。
设施分布不均
区域差异:广东、浙江、江苏等东部省市公共充电桩占比近70%,而中西部覆盖率不足30%。农村市场虽为增长极,但覆盖率仍低。
功率与数量不足:全国高速服务区充电桩覆盖率超97%,但240kW以上大功率充电桩仅11万台,远低于电动工程机械需求。节假日高峰期,单桩服务时间延长至40分钟以上,加剧排队。
替代方案局限性
下高速充电顾虑:部分车主担心下高速后需另寻充电站且可能排队,同时油费高于电费,增程式/混动车主也因加油站排队选择充电。
三、影响:短期阵痛与长期机遇并存
短期挑战
用户体验受损:排队4小时充电1小时,延长行程时间,降低自驾出行意愿。
运营压力增大:服务区需增派人员维持秩序,充电桩满负荷运行加速设备损耗。
长期机遇
设施升级加速:多地服务区新增充电桩,如沪蓉高速黄栗墅服务区增12台120kW充电桩;宁波慈城服务区配置超级充电桩(功率为普通桩8倍),并部署应急储能充电车。
商业模式创新:运营商探索“充电+商业”生态,如结合便利店、广告、汽车服务等增值服务提升收益;政府通过补贴、税收优惠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技术迭代推动:超充技术(480kW)普及,充电时间缩短至10-15分钟;光储充一体化项目落地超200个,降低对电网依赖。
市场潜力释放
规模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充电桩保有量达1990万台,市场规模超1800亿元;高速公路服务区、工业园区等场景成为新增长点。
国际化拓展:中国充电桩企业凭借性价比优势加速“出海”,2025年海外市场规模或达810亿元。
四、启示:从“应急补能”到“系统优化”的转型
科学规划与动态调配
优先级布局:聚焦交通枢纽、大型社区、高速服务区等密集区域,避免三四线城市盲目建设。
灵活资源调配:推广移动充电舱、充电机器人,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智能调度系统优化区域资源分配。
技术驱动与场景细分
超充与智能化:提升单桩功率至480kW,应用物联网、AI技术实现远程监控、动态定价和故障预警。
定制化解决方案:针对出租车、物流车、私家车等需求开发专用充电方案,如电动重卡360kW液冷充电桩。
政策引导与商业创新
政府支持:中央财政单桩补贴最高5万元,地方政府叠加补贴达设备投资30%;推动“县县有充电站”目标。
运营商转型:从“设备供应商”向“能源服务提供商”转型,构建充电服务生态圈,延伸至保险、维保、二手车交易等衍生领域。
用户教育与习惯培养
错峰出行引导:通过APP实时显示充电桩空闲情况,鼓励车主避开高峰时段。
混合动力过渡:推广增程式/混动车型,缓解纯电车型续航焦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