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到底是谁在做法拉利车队的算术题,算来算去算不清的?刚刷到有人把塞恩斯和勒克莱尔的得分比例拉出来,非得假设塞恩斯还在法拉利,用勒克莱尔今年的百分比去推算他的表现。我看了,手机都差点拿不稳。
这不就是典型的“如果当年勇士没放走杜兰特”或者“如果梅西没去迈阿密”吗?
哎,真是服了,这都什么逻辑。
假设来假设去有什么用呢?事实就是塞恩斯已经不在法拉利了,车队早就宣布了他的离队,而且法拉利现在有汉密尔顿要来。这还不够明确吗?
这几天,脑子里一直转悠着这事儿。
什么叫“如果以勒克莱尔相同的百分比得分”,这听着就玄乎。赛车是团队运动,车队策略、赛车调校、运气成分,哪一样不是变量?把两个车手摆在同一个百分比下比较,就像硬要说两片不同的雪花在不同的风里,也能落到同一个地方。
况且,塞恩斯今年那个表现,在澳大利亚站直接夺冠,巴林站和日本站也都拿了领奖台。这完全是他硬实力挣来的,跟勒克莱尔的百分比有什么关系呢?
这不是典型的马后炮吗?
2023赛季结束时,法拉利全年积分是406分,排在车队积分榜第三。其中,勒克莱尔个人贡献了206分,塞恩斯贡献了200分,两人几乎持平,这在当时就挺让人意外的,毕竟勒克莱尔一直被视为车队的头号种子。
我记得那时就有不少人在讨论,塞恩斯是不是被低估了?结果还没讨论出个所以然,法拉利就官宣了2025年汉密尔顿的加入,塞恩斯成了被放弃的那一个。
当时消息一出来,多少人替他感到不值啊。
结果塞恩斯在被告知离队后,反而跑得更快了,这真是狠狠打了法拉利的脸。就像有人说的那样,这是“被迫营业”产生的神奇效果,因为没有了心理包袱,反而能完全放开去拼。
这让我想到一个场景,一个职员被公司告知要裁掉他,结果他在离职前的几个月,业绩反而突飞猛进,直接把那些留下来的同事都给比了下去,你说气不气人。
法拉利高层,当时是怎么想的?
他们或许觉得,塞恩斯这个车手,虽然稳定,但缺乏一点冲劲或者说“巨星光环”,而勒克莱尔更有“天赋”和“潜力”,所以把未来押宝在勒克莱尔身上,再搭配汉密尔顿的经验和市场号召力,完美。
但他们大概没料到,塞恩斯会以这种方式“反击”。
他可不是那种会默默接受命运安排的人。
我之前在看一些报道,比如《赛车运动》杂志在讨论今年F1车手表现时,也多次提到塞恩斯在不确定性下的出色发挥,特别是伤愈归来后直接夺冠,这种韧劲不是谁都有的。这都不是假设出来的,这是实打实的战绩。
有人还提什么“未来战略布局”,我听了就想笑。
法拉利的战略布局,不就是想着怎么把汉密尔顿和勒克莱尔这两张王牌捏到一块去吗?
他们现在估计都在研究,怎么平衡这两个顶级车手的资源分配,怎么避免内部竞争升级成“宫斗大戏”,哪还有心思去假设一个已经要离开的人,如果留下会怎么样?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
更何况,车队高层的决策,往往是多方面考量的结果。可能不完全是基于当下的表现,还涉及到商业价值、长期合作意向、团队化学反应等等。
就像2023年国际汽联发布的《F1运动法规》里,关于车手积分和车队积分的规定,每个车手得分都直接影响车队排名,这规则不是为了让大家拿来做这种假设性数学题的。它是为了鼓励车手在赛道上真刀真枪地拼。
所以,与其在这里做这种没有意义的假设,不如多看看今年的比赛,看看塞恩斯在奥迪的未来会怎样,看看汉密尔顿去了法拉利后,和勒克莱尔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这些活生生的现实,不比那些虚无缥缈的假设更有趣、更值得关注吗?
有些人就是喜欢在这种假设里找乐子,可能觉得这样能显得自己分析得更透彻。
但说真的,这不就是一种对现实的不满或者说一种“意难平”吗?
明明都已经尘埃落定,却还要在假设的迷雾里打转。
难道就不能直接面对现实,看看车队接下来的每一步棋,会走到哪里去吗?
声明:个人观念点,结合其他网络信息写的,仅供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