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汽车胎压打多少最合适?记住这个标准,新手学会不吃亏
哎,这天气说冷就冷,早上起床拉开窗帘,嚯,一层白霜,好家伙,这冬天是真来了。前两天还短袖短裤呢,转眼就得裹上羽绒服。这天气一变,车也跟着闹脾气,昨天一早,刚坐进车里,仪表盘上那个胎压报警灯就亮了,红彤彤的,跟个警示灯似的,看得我直皱眉。还好我这老司机见多识广,没慌,心里门儿清:这八成是“热胀冷缩”在作怪。这不,刚给几个新手朋友提过醒,夏天胎压看着正常,其实可能已经有点“虚胖”了,一到冬天,空气一收缩,立马就现原形,报警了。这事儿吧,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可要是处理不当,那可真就是花钱买教训了。今天,我就跟大伙儿好好唠唠,这冬天胎压到底该怎么打,记住一个标准,真能省心不少。
咱先说说为啥冬天胎压爱报警。这其实真不是车有问题,而是科学原理。空气这玩意儿,天生就“热胀冷缩”。夏天,地表温度动不动就四五十度,轮胎里的空气被晒得暖洋洋的,体积膨胀,胎压自然就上去了。所以,哪怕你轮胎有点慢撒气,只要不是特别严重,到了夏天,胎压也能勉强维持在正常范围,不报警。可这到了冬天,气温骤降,轮胎里的空气一受冷,立马就“蔫”了,体积缩小,胎压也就跟着往下掉。这时候,那些原本就有点漏气的轮胎,胎压就会直接跌破报警线,仪表盘上的小红灯“叮”一下就亮了。这就好比你夏天穿的合身的毛衣,到了冬天洗过之后缩水了,再穿就紧巴巴的,一个道理。所以,冬天胎压报警,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正常现象,不用大惊小怪。我那辆老伙计,昨天报警了,我拿胎压计一测,果然低了0.2bar,充上气立马就消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胎压到底打多少最合适?很多新手朋友一到修理店,师傅二话不说,直接给打到2.5bar,说是“标准胎压”。这话对,也不全对。2.5bar确实是一个非常通用、非常安全的数值,市面上90%以上的家用车,胎压在2.3到2.5bar之间都是合适的。但这并不是说你就可以闭着眼睛打2.5了。最准确的胎压标准,其实在你车门B柱上贴着呢!下次上车前,不妨低头看看,那里有个小标签,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厂家推荐的前后轮胎压。这可是工程师们根据车辆重量、悬挂、轮胎尺寸等参数精确计算出来的,是最适合你这辆车的“黄金数值”。我见过不少车主,图省事,常年就按2.5打,结果有些车明明推荐是2.1,他打到2.5,轮胎硬邦邦的,开起来颠得屁股疼,舒适性全无,还增加了爆胎风险,你说冤不冤?
既然知道了标准,那冬天要不要特意调高一点呢?我个人是强烈建议适当调高的。为啥?你想啊,冬天本来温度就低,胎压容易降,再加上轮胎老化、气门嘴密封不严、轮毂轻微变形等,都可能导致慢撒气。与其隔三差五就跑一趟修理店充气,不如一步到位。我一般建议,在厂家推荐值的基础上,冬天可以提高0.1到0.3bar。比如厂家推荐2.3,那你可以打到2.5甚至2.6。这就像你冬天穿衣服,里面穿个秋衣,外面再套个毛衣,最后罩上羽绒服,多一层保障,心里才踏实。我家那台新车,提车时胎压就是2.9bar,这说明厂家在出厂时就已经考虑到了长途运输和各种路况,胎压打得偏高,就是为了安全。所以,适当提高胎压,非但不会增加爆胎风险,反而能减少轮胎侧壁的形变,降低爆胎概率。网上总有人说“胎压高容易爆胎”,这其实是误区。真正容易导致爆胎的,恰恰是胎压过低!因为胎压低,轮胎接地面积变大,侧壁反复剧烈弯曲,产生大量热量,时间一长,轮胎内部结构疲劳,就容易爆胎。这就像你用力弯折一根铁丝,弯几十次它就断了,一个道理。
当然,胎压也不是越高越好。胎压过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舒适性和抓地力下降。轮胎太硬,过滤路面颠簸的能力就差,开起来颠簸感明显,车里的人坐着不舒服。同时,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变小,尤其是在湿滑路面,刹车距离会变长,操控极限也会降低。所以,追求高胎压的同时,也要注意别矫枉过正。我建议大家,养成定期检查胎压的习惯,最好每周一次,或者每次跑长途前后都测一下。花不了两分钟,却能换来一路平安。现在市面上几十块钱就能买到一个不错的电子胎压计,比去修理店蹭着测方便多了。
总而言之,冬天胎压打多少最合适?记住这个标准:以厂家B柱标签为准,结合季节适当调整。2.5bar是个不错的参考值,但绝不是万能钥匙。新手朋友们,别再被胎压报警搞得手忙脚乱了,了解了背后的原理,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你也能成为懂车的老司机。最后,留给大家一个问题:在这个智能化的时代,胎压监测已经成了标配,但我们真的能完全依赖它吗?当科技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我们是否更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汽车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