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二手车市场是商家眼中的“印钞机”,坐在店里等客户上门,轻轻松松月入十万。而如今呢?满场的车却连个出价的人都没有,连二手车博主都自嘲“根本不怕客户砍价”。
新车价格战打得火热,二手车市场被逼到墙角,库存压着、利润挤着,车商们的生意已经从“盆满钵满”变成了“血本无归”。二手车行业的“暴利时代”彻底翻篇,这场寒冬真的让人瑟瑟发抖。
一、新车降价猛如虎,二手车商“无路可逃”
二手车商的“崩盘”并非无缘无故。近年来,国内新车市场掀起了激烈的价格战,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崛起,让传统燃油车和二手车商都倍感压力。2023年,比亚迪汉EV尊贵型从26.98万元降到20.98万元,一刀下去便宜了整整6万!
而二手车价格也跟着跳水,比如原本收购价18万的二手车型,现在只能卖13万,几乎是割肉甩卖。
不仅如此,一些地方政府还推出各种购车补贴政策,新车价格“香”得令人难以抗拒。买辆新车的钱都差不多,谁还愿意冒着买到泡水车、事故车的风险去挑二手车?于是,二手车商开始疯狂积压库存,库存周期从2022年的47天拉长到了2024年的56天,甚至有些商家库存周期超过了100天!
这对以现金流为生命线的二手车行业来说,简直是致命打击。
二、消费者信任崩盘,“开盲盒”的二手车谁敢要?
二手车行业的另一个致命问题,就是诚信问题。2024年,二手车市场的消费者投诉量同比增长了18%。
很多车商为了追求短期利润,将泡水车、事故车“化妆”后当好车卖,消费者买回去后问题不断,售后却无人问津。试想,这种“开盲盒”式的购物体验,谁还愿意再跳坑?
消费者的不信任加剧了二手车的销售困境,销售周期一拉长,商家的资金压力就更大了。更有甚者,很多小型车商因为经营不善,直接关门大吉。2024年上半年,我国二手车相关企业的注册量减少了8万家,同比下降17.7%。
曾经“人人都能做”的二手车生意,已经成了少数“有命挣”的行业。
三、直播、自媒体、寄售模式,车商的自救之路
面对市场寒冬,部分车商开始另辟蹊径,探索新的生存方式。比如瓜子和人人车等大平台,通过增加车辆检测、金融贷款、保险等增值服务,试图提升客户黏性。而一些中小车商,则转战短视频平台,通过直播带货或分享二手车知识,打造人格化IP,吸引粉丝来买车。
还有一部分车商选择发展“寄售业务”,即不花钱收车,而是帮助车主和买家撮合交易,从中赚取一定佣金。这种方式虽然能规避新车价格波动的风险,但也有弊端,因为寄售模式下车商不对车辆质量负责,消费者的购车风险被放大。
此外,资本也在试图重塑行业格局。今年2月,海尔旗下的卡泰驰控股以18亿美元收购汽车之家,计划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打造标准化的二手车服务体系。卡泰驰推出的车辆检测标准、质保服务和“一车一码”技术,为整个行业树立了一个规范化发展的范本。
四、“暴利时代”终结,二手车行业进入洗牌期
从暴利到微利,二手车行业的转型是一场必然的阵痛。2024年,虽然二手车交易量达到了1961.42万辆,但92%的车商仍然面临亏损。高库存、低毛利,再加上新车降价的持续冲击,让整个行业进入了洗牌期。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只有那些能够创新商业模式、提供优质服务的车商,才能在这场淘汰赛中活下来。那些仍抱着“躺着赚钱”心态的商家,只会被市场无情抛弃。
二手车行业的寒冬,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也是行业自身问题的爆发。消费者不再是“冤大头”,市场也不再是“躺赚天堂”。对于车商来说,改变传统的暴利思维,真正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性价比、更优质的服务,才能找到生存之道。
毕竟,信任是生意的基石,失去了信任,再低的价格也换不来成交。
那么,你会选择买二手车吗?你觉得二手车行业还有翻身的机会吗?评论区聊聊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