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要破产?本田卖身?丰田低头?2025年,日系车真的被中美“联手干掉”了?
我刚试完一台问界M9,关上无框电吸门那一刻,脑海里突然蹦出一台老朋友——雷克萨斯LX。那台曾经让我在阿拉善沙漠里热血沸腾的V8猛兽,如今连加价都提不到车。可现在,它的对手不是奔驰GLS,也不是路虎揽胜,而是我屁股底下这台安静得像图书馆、智能得像私人助理的国产SUV。
这不是偶然。2025年上半年,日本对美汽车出口金额同比下滑25%,而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一边是关税大棒砸下来,一边是技术浪潮冲上来,日系车这艘曾经稳如泰山的巨轮,正在中美两股力量的夹击下剧烈摇晃。
美国:一记“关税重拳”,打得日系车喘不过气
我在底特律的朋友告诉我,今年年初美国重启25%进口乘用车关税时,丰田肯塔基工厂门口的日本高管脸色比雪还白。表面上是对所有进口车一视同仁,实则刀刀砍向依赖本土出口的日企。
丰田还算幸运,北美有10座工厂,能本地化生产凯美瑞、汉兰达这些主力车型。但本田和日产呢?雅阁、思域、天籁、奇骏……大量主力车型仍从日本本土或东南亚工厂出口。为了维持美国市场售价稳定,日企选择自己消化关税成本,利润率被生生削掉一大块。
我查过数据:2025年6月,日本对美汽车出口量同比下降26.7%,零部件下降15.5%。这不是简单的数字下滑,而是整个产业生态的动摇。利润没了,研发预算就得砍;研发弱了,下一代产品竞争力就差。 这就像一个拳击手,还没上场就被对手用规则耗掉了体力。
更狠的是心理打击。资本市场最敏感,日产股价今年跌了近40%,海外媒体频繁传出“资金链紧张”“或将与本田合并”的消息。哪怕只是传闻,也足以让投资者信心崩塌。
中国:一场“静悄悄的技术革命”,把日系车逼上绝路
如果说美国是“断财路”,那中国就是“夺地盘”。
我去年开过一台2023款本田雅阁260TURBO,动力响应不错,CVT平顺,但一进车机,卡得像2010年的安卓手机。再对比同期的比亚迪汉DM-i,DiLink系统流畅得像iPad,语音助手能听懂“打开主驾座椅按摩,调低空调温度”这种复杂指令。
这不是个别现象。2023年起,日系品牌在华市占率从21%一路滑落到不足13%。 为什么?因为中国消费者不再只看“省油耐用”,他们要智能座舱、要快充、要辅助驾驶、要OTA升级。
我试驾过广汽丰田凯美瑞双擎,油耗确实低,百公里4.5L左右(NEDC工况),可它的L2级辅助驾驶?车道保持晃得像喝醉,跟车加速顿挫明显。而同价位的比亚迪秦L DM-i,馈电油耗也才3.8L/100km,智能驾驶体验却像越级存在。
更致命的是,中国品牌用“插混+增程”模式,精准打击了日系车最擅长的燃油经济性领域。 比亚迪DM-i、吉利雷神、奇瑞鲲鹏,这些技术让国产车既没续航焦虑,又比纯油车省油一半。日系引以为傲的混动技术(如THS、i-MMD),在成本和效率上全面被反超。
雷克萨斯:高傲的代价,正在被时代清算
说到雷克萨斯,我有个朋友去年想买RX300,等了半年才提车,加价3万。可今年他去看问界M9,现车有,还能试驾,车机一句话设定露营模式,座椅自动后倾,空调调到舒适档。
雷克萨斯至今未在中国本土化生产,合资谈判迟迟无果。 这意味着它无法享受新能源补贴,不能上绿牌,还得交购置税。而在高端市场,理想L9、蔚来ES8、问界M9这些“国产新贵”不仅产品力强,服务网络也铺得比雷克萨斯快得多。
我试过雷克萨斯LS500h,那台V6发动机+多级混动系统确实精致,可它的车机?连CarPlay都不支持。而它的对手——理想L9,冰箱彩电大沙发全配齐,激光雷达+双Orin-X芯片,高速NOA用起来比特斯拉还顺手。
不是消费者变了,是时代变了。 当你还在炫耀“匠心工艺”时,别人已经用“智能体验”重新定义了豪华。
日产、本田、丰田:三巨头的生死时速
日产:最危险。缺乏新能源爆款,固态电池研发落后,全球销量下滑。传闻与本田整合,或许不是空穴来风。如果日产倒下,可能不是因为技术差,而是转型太慢。
本田:略强于日产,但在中国市场,e:N系列电动车反响平平,插混车型迟迟未推。雅阁、CR-V这些“神车”正在被比亚迪海豹、宋L DM-i蚕食。
丰田:技术储备最厚,bZ系列、普锐斯混动、氢能源都有布局,但在华节奏太慢。当比亚迪单月销量突破40万时,广汽丰田还在为10万目标挣扎。
竞品对比:一场“代际战争”
车型 丰田凯美瑞双擎 比亚迪秦L DM-i 本田雅阁锐·混动
馈电油耗 4.5L/100km(NEDC) 3.8L/100km(NEDC) 4.4L/100km(NEDC)
智能驾驶 L2级,体验一般 L2级,支持NOA L2级,功能基础
车机系统 Entune,卡顿明显 DiLink 100,流畅智能 Honda CONNECT 3.0,功能有限
续航/补能 燃油,加油站 可油可电,充电更省 燃油,加油站
你看,这不是简单的油耗差距,而是“上一代混动”与“新一代插混”的代际差。 就像功能机和智能机的区别。
用户真实反馈:市场用脚投票
我在车友群问过一位从凯美瑞换到秦L的车主:“后悔吗?”
他回:“以前觉得丰田省心,现在发现比亚迪更省心——不用频繁加油,电费便宜,OTA升级后车机越来越顺手。唯一不适应的是,车太安静,差点以为没启动。”
另一位本田CR-V车主说:“4S店说保养终身免费,可每次去都被推销各种项目。而比亚迪售后直接告诉我‘这次不用保养’,挺意外。”
这是“联手”吗?不,这是时代的必然
中美真的在“联手”干掉日系车吗?恐怕没有。 美国加税是为了“美国制造”,中国崛起是因为产业政策+市场驱动。但结果却是:一个从利润端施压,一个从市场端颠覆,日系车被前后夹击。
这不是阴谋,而是战略节奏的错位。
日系车太相信“精益生产”和“可靠耐用”,却低估了智能化和电动化的速度。
它们以为自己在造车,其实消费者要的是“移动智能空间”。
未来会怎样?
我预测:
日产大概率会被收购或深度整合,像当年克莱斯勒被菲亚特吞并。
本田可能专注摩托车和小型车,汽车业务收缩。
丰田会加速电动化,但能否重回巅峰,取决于它敢不敢在中国市场“放下身段”。
雷克萨斯若不尽快国产或降价,将彻底边缘化。
写在最后
日系车不是被“干掉”的,而是被时代甩下了车。
它们输的不是技术,而是对未来的判断。
当美国人用关税逼出口车企本地化,中国人用产品力重构消费认知,日系车还在等消费者“慢慢接受新能源”。
所以,下一个倒下的会是谁?
是某个品牌,还是整个“燃油车霸权”的逻辑?
各位车友,你怎么看?你身边有从日系转国产的案例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我会认真看每一条留言,也随时准备回答大家的问题。
对了,下次我想试试小米SU7,听说它的底盘调校有德系味儿。你们想看吗?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