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汽车圈的年度保留节目——打官司,这回算是正经开演了。
主角,理想汽车,新能源牌桌上那个最会跟奶爸们聊天的靓仔;另一头,自媒体“25度考场”,一个揣着摄像机和一肚子“实话”的民间质检员。
这俩哥们儿直接把赛道从京港澳高速搬到了朝阳区人民法院,就差没在门口卖瓜子儿了。
这事儿吧,就像你正吃着一锅滚烫的重庆火锅,红油翻滚,毛肚七上八下,突然有人“噗通”一声往里扔了块一斤重的大冰坨子。
那“刺啦”一声,油花子溅你一脸,腾起的蒸汽能把方圆十米的人眼镜全给蒙上白雾,谁都想凑近了瞅瞅,这锅里到底是煮了个啥。
咱得先明白一个事儿,如今这汽车圈,早就不是厂家说啥你信啥的“CCTV推荐品牌”年代了。
各路神仙,甭管懂不懂车,拿着个手机就能给你整个“深度评测”。
他们能是伯乐,一个视频让你“遥遥领先”;也能是屠夫,一刀下去,管你是不是“500万以内最好的SUV”,都得给你卸条腿。
流量这玩意儿,就是这么个不讲道理的王八蛋。
而理想汽车,这家伙从泥潭里爬出来,本身就是个奇迹。
李想,那个精力旺盛得不像个中年人的创始人,硬是把车造成了一个“移动的精装大平层”。
沙发、彩电、大冰箱,就差给你配个菲佣了。
这种对中国家庭需求精准到毛孔里的拿捏,让它在杀成一片血海的市场里,愣是给自己刨出个金矿来。
他们太懂用户想要什么,也太清楚“名声”这两个字的分量,简直比爱惜自家车的轮胎还爱惜。
所以,当“25度考场”那个标题就带着火药味儿的视频——《理想不理想,拥有最低风阻的理想L8续航多少》——像颗手雷一样扔进舆论场时,那空气里“砰”的一声,就炸了。
视频里,那台被无数奶爸奉为“梦中情车”的理想L8,纯电续航掉得比中年股民的账户余额还快。
结论更是狠,像一把淬了毒的小刀,直插理想的心窝子:你不是天天吹自己是“没有里程焦虑”的终极解决方案吗?
怎么一上考场,裤衩子都跑掉了?
视频一出,评论区直接裂变成两个阵营。
一边是摇旗呐喊的:“终于有人敢说真话了,支持民间包青天!”
另一边是满头问号的:“这测法不对劲吧?谁家开车还开着窗户把空调怼到最大?你咋不扛着车跑呢?”
嘿,这不就说到点子上了吗?
理想法务部那篇公告,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老子忍你很久了”的怨气。
他们指控对方“隐瞒不当操作、剪裁测试过程”,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你小子不讲武德,玩阴的。
你把空调开到最大风,四个车窗全摇下来,在市区里地板油、急刹车,把车开得跟刚抢完银行似的,然后把这些镜头“咔嚓”一剪,只留下那个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续航数字。
大哥,你这不是评测,你这是奔着搞死我来的啊。
这事儿的性质,立马就从技术讨论变成了人品拷问。
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好不好用的问题,而是上升到了一个近乎“哲学”的层面:当一个所谓的“评测”,是带着预设的答案去找问题,并且刻意隐藏了所有前提条件时,它还叫评测吗?
还是说,它已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商业暗杀”?
这就好比一个美食博主,去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厅,点了一份顶级的神户牛排,然后趁厨子不注意,自己从包里掏出一整罐盐,“哗”一下全撒上去,吃了一口后,对着镜头声泪俱下:“我的天,这家餐厅的厨子是刚从盐场下岗的吗?齁得我胰岛素都快飙出来了!”
你觉得,这是公正的评鉴吗?
这分明是碰瓷儿,还是带剧本的那种。
当然,总有人会说,车企就是玻璃心,听不得半句坏话。
评测就该往死里整,用最极端的条件才能看出你到底有几斤几两。
这逻辑听着挺硬核,好像也有点道理。
毕竟,产品行不行,拉出来遛遛就知道。
可这里头有个特别微妙的界限。
极限测试,和为了拍一个“你看,果然不行吧”的视频而设计的“钓鱼测试”,完全是两码事。
前者是科学探索,后者是行为艺术。
理想这次的暴怒,显然是觉得对方在拿自己的产品搞行为艺术,而且还是抽象派的。
咱们把镜头拉远点看。
这场官司,其实是整个中国汽车行业网络生态的一个缩影。
新能源的战争打到下半场,卷的已经不只是技术和价格了,更是舆论场上的“认知战”。
你的品牌在用户心里是个什么形象,比你百公里加速快0.1秒重要得多。
在这种氛围下,有些自媒体就悟了,发现骂一个当红品牌,比夸它火得快多了。
制造对立,挑动情绪,是最低成本的流量密码。
于是乎,“黑公关”、“恶意拉踩”满天飞,整个舆论场乌烟瘴气,跟菜市场吵架似的。
而理想,这次选择当那个站起来掀桌子的人。
他们公告里引用的那份官方发布的《关于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就是他们的“尚方宝剑”。
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股歪风邪气,已经到了需要“有关部门”下场管管的地步了。
理想的起诉,更像是一次顺水推舟,既是为自己出口恶气,也是给所有在灰色地带疯狂蹦迪的自媒体们提个醒:野蛮生长的时代,可能要翻篇了。
所以,你问我站谁?
说实话,我更愿意站在“体面”这一边。
我希望看到评测者能像个严谨的科学家,把所有测试条件——温度、路况、驾驶模式、车上坐了几个人,都清清楚楚地列出来,然后得出一个能复现的结论。
我也希望车企能像个有风度的绅士,面对有理有据的批评,能鞠躬认错,立正挨打,而不是上来就喊“你诽谤我啊!”
这场官司的判决,或许能给“评测”和“抹黑”之间那条模糊的边界线,画上一道清晰的记号。
它测的,早就不只是理想L8的续航了,它测的是我们这个时代,对事实、对规则、对商业道德的续航能力。
最终,不管法官的锤子敲在哪边,对我们这些吃瓜群众来说,都是好事。
因为只有当水被搅浑的时候,我们才更需要有人站出来,把水澄清,让我们看看,那些在赛道上飞驰的,到底谁是真材实料的王者,谁又是靠P图的纸老虎。
那么,各位看官,你们觉得,当评测的镜头对准一辆车时,它应该是一面诚实的镜子,还是一把可以随心所欲的刻刀?
评论区里,咱们掰扯掰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