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日本车,现在网上挺火的一个说法,说它们是破落户,中国市场占有率跌到9%,国产车70%了,丰田本田日产加起来都被比亚迪远远甩开。听着有点劲爆,我也实地琢磨过,毕竟干这一行,这话真不能就凭一听就信。先说我自己,24年本田,发动机干干净净没问题,皇冠同样好好的,这渗油渗水机油乳化拉缸听着太夸张了吧?
朋友圈里也有人念叨类似观点,日本车技术老旧、几十年没进步这套说辞,看多了也觉着有种老生常谈的味道。可事实就这么简单吗?我跟别人聊这事儿,销售那边一哥们说过一句话,大街上大众第一,丰田第二,剩下品牌都挤,这与日本车没人买好像有点冲突啊?你说,这数据到底咋整?
中国车市变化确实快,国产品牌这两年蹭蹭窜起来很明显。前年到比亚迪销量增速我估算起码是翻了三倍以上。供应链也动了大刀子,国产车厂商对零部件本地化要求狠,会不会跟过去那种靠合资引进技术的模式完全不一样了?这让我想到研发就像煮汤,原材料新鲜了,火候掌握得快,出来的味道自然不一般。
谈研发,我之前也懒得细说日本车发动机问题,但实际上发动机设计和制造有那么点类似于厨房灶台的复杂活儿——一个小零件不好用,整个锅都翻不好。日本厂商在发动机核心技术上确实有自己的坚持,比如高转速和燃油经济性的平衡,虽然我觉得这些年创新确实没以前犀利,但说它几十年没进步未免有点一刀切。
国产车走过的路,多少还要靠政策和市场的推动力,这里面的突然暴富也不完全是技术领先,还有感性消费和市场培育。例如我有朋友说,我爸从来没买过合资车,死活要买国产,说支持国货,这种心理,也是国产市占率涨的关键一环。
回头说销量数据,我翻了下自己的笔记,手头有个省会城市4S店的销售例子:2023年Q3丰田销量大概占当地新车销量的15%,比亚迪则是22%,算是打个平手偏比亚迪稍好一点。可另一家合资品牌是本田,销量只有约8%。差距明显,但也没说丰田本田都成笑话,只是国产厂商确实越来越有料了。
还有个细节挺有意思,之前和修理厂师傅聊过,他说,以前日本车省油耐用是口碑,挺难修的玩意,现在国产车零部件一换一修,活儿还不赖,人也就开始信任了。这其实跟供应链本地化有很大关系,零件供应快速,维修方便,对车主体验非常关键。
简单数了下,假设一辆中级轿车在中国市场上的百公里成本,包括燃油和维护,可能国产车要比日系车低个10%-15%左右,这数字虽然不严谨,但感觉上接近事实。你问我从哪儿估出来的?就是自己用车+朋友换车情况综合,相当于生活经验的粗糙汇总,没啥权威数据支持哈。
说到这里,我得纠正一下之前那个日本车技术老旧说法。我觉得,应该说日本车更多是在坚持一种稳健的技术路线,锻炼细节的完美,不是每年都搞点革命性新技术。反倒是国产车走了捷径,更激进,可能这也是为什么部分日本车迷会提出质疑。你们说,技术上的保守到底是好是坏?
题外话,人们常说中国汽车市场会成为下一个家电市场,国产车未来占有率达到90%不是梦。我倒觉得这个比喻有点乐观。毕竟汽车涉及安全、性能还有全球竞争环境,和洗衣机电视机还是两回事。这段先按下不表。
哦,对了,大家闲聊聊聊日本人是不是自己不买本国车,反而买比亚迪?我倒不这么看。身边日本人开的家伙多数还是丰田、本田,大街上丰田的尾标确实不难见,毕竟这些年日本品牌在商用车和新能源层面也有动作,只是跟比亚迪拼起来有点吃力。你们有没有在日本街头实际观察过?这跟网上说法差距挺大的。
还有我忍不住想说,咱们经常拿中国自产车跟丰田本田比技术,问题是二者生命周期还不一样长。你看我朋友开了21年半的04年雅阁,发动机除了空调压缩机换过,其他原装,工作稳定到让人安心,你觉得国产车能做到吗?国产车进步确实快,几年后这些耐用性问题会好很多吧?
不知道你们怎么看,明年中国市场日本车占有率会掉到几多?5%?7%?还是还有个底线?这也得拭目以待吧。
其实汽车市场不就是个大融合场?不同品牌互相学竞争,最后消费者才是王,咱们再怎么分析,买不买丰田还是比亚迪,全凭个人喜好和钱包。话说小区门口那辆丰田卡罗拉,虽然看起来普普通通,那发动机滴滴答答地一年跑了3万公里,车主说就是信它老婆买的老牌信得过,这细节带点烟火味,还挺暖的,不是吗?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