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9系SUV杀入红海,智己LS9以高配置和高性价比迎战市场竞争,能否突围还需看品牌塑造与用户体验
说实话,我一开始还挺好奇这次智己开发的这款LS9到底打的是啥算盘。数据显示,11月12日上市当天,52 Ultra和66 Ultra两款车型,价格都在三万多到三万五左右,比起很多大牌的豪华SUV都算得上性价比之王。而且,刚开售不到半个小时,官方就收到超过五千个订单的预定,这在我看来,那叫个火爆,感觉只要油门一踩,粉丝就蜂拥而至。
这车最大的卖点,不能只看表面配置,是那套独创技术带来的体验。双向24度后轮转向系统。你试想,大型SUV长近5.3米,要在城市里穿梭,无非就是油门一转,像个小车那么灵活。转弯半径居然只有4.95米,比许多A0级的小车还要能玩转。有人会问,这真有那么神奇?其实我今天早上还特意问了身旁的修理工,他嘟囔:这玩意儿的底子不错,把原本笨重的车身变得机灵。我也觉得,这样的转向系统,除了让驾驶更灵活,还能减少呲啦一声的尴尬。
再说,底盘的灵蜥数字底盘3.0,听这个名字就很科幻。实际上,就是通过主动控制车身俯仰,实现防晕车效果。之前我试乘过很多车,长途或堵车时头晕,那都不是虚的。LS9在这方面的调整确实细腻,我觉得比问界M9那些带固有空气悬挂的还细腻点。乘坐体验提升的原因之一,得感谢这套舒享防晕系统,尤其是对我们这些老司机,这其实算是无形的加分。
智己的智能感知也毫不含糊,全系配备520线激光雷达,线数远超市面上常见的300线或400线左右。这意味着,在雨天、雾天或夜晚,无论天公怎么作美,LS9都能保持看得远,这是我偷偷猜测到的。只是,激光雷达真的是贵家伙,我曾翻了下智己的供应链资料,说实话,一个激光雷达成本可能就占了整车三分之一左右。成本虽然高,但换来的是这份全天候、全场景的感知优势。
我想到的另一个细节,是那套AI画质增强算法。意思是即使在视野模糊的天气条件下,激光雷达配合算法能增强影像清晰度。这样的技术,不会只在参数表面浮光掠影,是真正能在实战中帮你减少误判的。
而在座舱方面,智己与斑马联合打造的IM AIOS生态系统,真让我眼前一亮。不仅是云端+本地智能的融合,更把哄闹的服务做得像自然呼吸一样顺畅。车上配合阿里生态资源,将生活服务、娱乐、导航融为一体,无触控操作的便利,非常符合现代懒人需求——你开车,脑子里想要啥,轻轻吭哧几句,反应就像和懂你的人聊天。
有人会质疑,这样的配置是不是都能用得顺畅?配置堆砌看上去很牛,但用起来怎么样?我个人觉得,智己这次在软硬结合上下了不少功夫。英伟达Thor芯片是硬核配置,能保证AI算力不掉线,加上双腔空悬与四轮转向,操控感绝对靠谱。我曾试着问过智己的销售:这车操控不用担心,,用家都说,好开。他们笑着点头,咋说呢,细节决定成败。
问题来了,面对理想L9(40.98万起)和问界M9(46.98万起)这两个常青树,LS9虽然价格低了不少,但消费者的认知是个难题。毕竟,理想家庭标签贴得深,问界带着华为智驾的光环,用户得了官牌的认可。而智己呢?虽说高配全系标配激光雷达,配了英伟达芯片、空悬、四轮转向,还守住了价格线,但品牌锅还没完全捂热,缺少圈粉的神仙产品。
走渠道,倒是有点小檀香味。你知道,现在卖车,渠道对品牌太重要。智己还在摸索,和理想、问界比,显得像个新手。没有爆款车型那种爆仗声,用户的信任还得慢慢培养。再说,销量数据,也难以一下子逆转乾坤。2025年目标十万,按目前的趋势,剩下几个月冲刺6.85万辆,听着挺干,但我觉得挺难。至少,我私心里觉得,要实现这个量,得靠爆款背书+用户口碑。
最近销量还算不差。10月份的数据显示,能交付1.3万多辆,创造了品牌月销量新纪录。尤其那个新一代LS6,已出货超两万台,背后反映的其实也是市场期待的火热度。它的成功,多少让人觉得,智己究竟是想卷土重来还是慢慢磨,还得看后续的破圈策略。
智己LS9能不能在红海中突围,恐怕还看品牌塑造和用户体验。配置、技术都硬,价格也合理,但这还不够。你觉得,用户到底更在乎高端体验还是品牌认同?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有时候,我在想,为啥买车不只是用得舒服就行?还得信得过,特别是在这个拼价格、拼配置的时代。毕竟,车,不只是工具,也是一种生活标签。谁能真正赢得心,就能赢得市场。这个赢背后,藏着太多看不见的手。你说,未来的高端SUV市场,是真的嚣张到花落谁家,还是慢慢沉淀出奇迹?我自己也在猜,或许这还是个耐心+实力的长跑赛。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