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企业家接手奔驰工厂,本土化浪潮开启新篇章,行业格局迎来

最近在国际商业圈里发生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值得咱们普通人聊一聊。

这事儿发生在离我们很远的阿根廷,主角是大名鼎鼎的汽车品牌梅赛德斯-奔驰。

很多人一听奔驰,想到的就是德国制造、高端豪华。

阿根廷企业家接手奔驰工厂,本土化浪潮开启新篇章,行业格局迎来-有驾

可就是这么个大品牌,最近宣布了一个决定:它在阿根廷的工厂和业务,不自己干了,转手给了一家阿根廷本地的公司。

这个消息一出来,不少人就犯嘀咕了,这是怎么回事?

是奔驰不看好阿根廷市场,觉得那儿经济不行要跑路了吗?

还是说这背后有别的什么门道?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

奔驰在阿根廷的这家工厂,来头可不小。

它是1951年建立的,是奔驰在德国本土以外开设的第一家海外工厂,可以说是奔驰全球化布局的“长子”,有着七十多年的历史。

这么一个有历史意义的工厂,说转手就转手,确实让人意外。

但如果我们仔细看看接手的是谁,以及阿根廷现在正在发生什么,就会发现,这可能不是一个“衰退”的故事,反而是一个“新生”的开始。

接手这个大盘子的是一家叫做Prestige Auto的阿根廷公司,而这家公司的掌舵人,名叫丹尼尔·埃雷罗,今年已经65岁了。

这位老先生可不是一般人,他在阿根廷的汽车行业里是位响当当的人物。

在接手奔驰的业务之前,他在日本丰田汽车的阿根廷分公司干了整整23年。

他从一个财务经理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最后做到了公司总裁的位置,直到2022年才光荣退休。

可以说,他对怎么在阿根廷这个复杂的市场里卖车、造车,比任何一个坐在德国斯图加特总部办公室里的高管都要清楚得多。

本来他都计划好退休生活了,准备和家人一起搞点轻松的模块化房屋生意,安享晚年。

但当Prestige Auto公司带着接管奔驰业务的计划找到他时,他心里那团对汽车事业的热火又被点燃了,最终决定重出江湖,再干一番事业。

当然,光有经验和热情还不够,接手奔驰这么大的摊子,得有雄厚的资本实力。

阿根廷企业家接手奔驰工厂,本土化浪潮开启新篇章,行业格局迎来-有驾

埃雷罗背后的这家Prestige Auto公司,背景相当硬。

它属于一个更大的集团,叫做ST集团。

这个集团在阿根廷是搞金融和保险起家的,旗下有银行、保险公司、信贷公司等等,说白了就是“不差钱”,而且非常懂得资本运作。

集团的领导者叫巴勃罗·佩拉尔塔,是个很有眼光的商人。

为了这次收购,他们组建了一个堪称“梦之队”的管理层:有佩拉尔塔这样的资本大佬坐镇,有埃雷罗这样懂行业的实干家来当CEO,甚至还请来了阿根廷前央行行长阿方索·普拉特·盖伊来当副总裁,这位可是懂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专家。

这个组合,有钱、有技术、有经验、还有宏观视野,显然是做好了长期深耕的准备。

他们一上来就宣布投资1亿美元,用来升级工厂的生产线,扩大培训中心的规模,还要引进更多奔驰的车型,这架势一看就不是短期玩票。

那么,最关键的问题来了:为什么这群阿根廷人有信心能比德国人做得更好?

埃雷罗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一番话,可以说是点睛之笔,也解释了很多跨国公司在海外水土不服的根本原因。

他举了一个非常实际的例子。

他说:“假如我们在哥伦比亚的一个经销商,急着需要15辆白色的Sprinter商用车,而且客户催得紧,要求15天之内必须交货。我们作为本地团队,反应会非常快。我们可以马上调整生产计划,甚至安排工人们周末加个班,赶也要把这批车赶出来,保证按时送到客户手上。但你把同样的问题交给一个庞大的德国跨国公司来处理,流程就完全不一样了。阿根廷这边的主管得先写报告,发邮件给德国总部,总部的主管再开会研究,再层层审批。等一套流程走下来,可能一个月都过去了,客户早就等不及了。”

这个例子虽然简单,但把问题说得明明白白。

跨国公司有标准、有体系,这是优点,但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里,这套僵化的体系有时候就成了缺点。

它们的决策链条太长,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慢,缺乏灵活性。

而本土企业家恰恰相反,他们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每天感受着市场的脉搏,习惯了这里的各种不确定性,知道怎么“见招拆招”。

他们能更快地做出决定,更灵活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自从埃雷罗的团队接手之后,工厂来自拉丁美洲其他国家的订单量,一下子就增长了30%。

这就是本土化优势最直接的体现。

阿根廷企业家接手奔驰工厂,本土化浪潮开启新篇章,行业格局迎来-有驾

实际上,奔驰并不是唯一一家在阿根廷调整策略的跨国公司。

最近一段时间,包括石油、日用消费品等好几个行业里,都有跨国巨头选择退出或者缩减业务,然后由了解当地情况的阿根廷企业家接手。

这形成了一股新的“本土化浪潮”。

这说明,在经历了多年的全球化之后,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到本土知识和本土管理的重要性。

埃雷罗和他的团队对未来有着非常清晰的规划。

他们不仅要提高现有Sprinter商用车的产量,计划在几年内从年产1.4万辆提升到2万辆,还要在Sprinter这个成熟的平台上开发出更多新花样,比如专门为旅游市场开发的房车,或者为冷链物流开发的冷藏车,来满足南美地区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更重要的一点是,埃雷罗透露,他们和德国总部的合同并不是排他性的,这意味着,这家位于阿根廷的工厂未来除了生产奔驰汽车,还有可能生产第二款车型,甚至可能是其他品牌的汽车。

这个想象空间就非常大了。

它意味着这家工厂正在从一个单纯的品牌代工厂,转型为一个更加独立和灵活的区域性制造中心。

对于正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的其他国际品牌,包括一些实力越来越强的中国汽车品牌来说,这无疑提供了一个潜在的合作机会,一个进入南美市场的绝佳跳板。

当然,在阿根廷做生意挑战依然不小,经济环境的稳定性始终是一个关键因素。

但像埃雷罗这样的企业家,展现出的是一种务实的乐观。

他们清楚地知道,只要能够把产品做好,保证60%的出口比例,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对冲国内经济的波动,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高端市场,埃雷罗的理解也很深刻,他认为,所谓的“奢侈”并不仅仅是产品有多贵,更重要的是品牌能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体验和服务。

他们要做的,就是用超越客户期待的服务,来巩固和提升奔驰在阿根廷消费者心中的地位。

总的来看,奔驰工厂的这次易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买卖。

它更像是一个缩影,反映了阿根廷乃至许多发展中国家商业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由最了解本土市场的本地人来主导本地产业的发展,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这不仅是对本土企业家能力的肯定,也为这个国家的制造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信心。

这出在南美上演的商业大戏,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真正的强大,最终还是要依靠自身的智慧和力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