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的停机坪上,落满了夏末的浮尘。一辆雷克萨斯LX700H静静停着,微微泛着钝感的光泽,像一位穿了不合时宜西装的老侦探,站在人群外瞅着同场的奔驰GLS和路虎揽胜——他们的神情很轻松,仿佛并不知道身边这主儿刚刚在八月份只卖掉了185台。如果把数据换算成生意,很难不觉得尴尬:雷克萨斯自家员工可能都认不出公司还有这么一款“高级特产”在流通,结果最后被挂在月度榜单的冷宫里。
设身处地,如果我是那个看着售卖订单的市场人员,很可能会习惯性打个哈欠。毕竟一百五十万上下的预算,客户闻着油味都知道还能挑出路虎揽胜和奔驰GLS这两位选手,不光品牌硬,设计、内饰、科技配置和号召力,像小区“铁门”一样把外人拦在门外。雷克萨斯LX的圈子,眼下仿佛只剩部分“怀旧者”和“混动信仰者”支撑着体面。
说到底,定位尴尬这个词不是随口胡诌。厂方好像没搞清楚到底谁是自家受众。在这个领域,顾客买“大SUV”不是为了节油账本,也不在乎省那点加油钱。他们追求的是那种发动机的机械原始感、大排量的粗犷嗡鸣,以及开出去就能撑场子的可靠实力。而雷克萨斯LX700H,偏偏只给了个3.5升V6混动这张牌——纯油的LX600转头留给了“平行进口”,就是那种你可以自己找关系渠道买到但不是官方渠道的货,偏偏口碑和销量还不错。官方的新品却被冷落,像是自己给自己画了个尴尬的圈。
这事儿,怎么看怎么有种自家打自己脸的感觉。有一点说得无比直白:消费者并不傻,他们的用车需求,比产品经理那点“油耗焦虑”要简单直接得多。LX700H的“混动特性”,实际上是品牌方试图靠老套路和节能环保的听起来体面——但在百万级硬派越野车这个赛道,大多数人要的不是混动,而是直接、原生的机械信仰。
再翻下产品本身,槽点并不罕见。为了配合混动系统,塞了个大号的镍氢电池组。这种电池,技术没大变化,体积大、质量重、影响空间。后备箱和第三排座直接被塞爆,油箱还缩水成68升,长途穿越都得把“去哪儿加油”写进攻略。此时的LX700H,仿佛没资格自称“硬派越野”了。那句老话是“关键时刻能派上用场”,现在倒变成了“关键时刻需要额外计划”。
这其实是个原生矛盾——豪华品牌都在玩科技升级,国内的混动SUV都上了更轻更密的小锂电,雷克萨斯这样的大厂居然还“坚持用镍氢电池”,像拿自家老爷车零件造新车,多少让人忍不住怀疑是不是库存太多,需要消化掉。混动技术本不该拖产品后腿,但当你看到后期换电池的价格,以及保养维修的复杂堪比“金融理财”,这项“节能配置”就成了升级的绊脚石。一百多万买个大号电池,后排空间先不提,心底的那点失落很难抹灭。
放在几年前,LX570还是神车,加价几十万都有人抢——卖的是口碑、保值率和能打的硬实力。现在不加价还卖不出去,倒像一场集体冷静的觉醒。雷克萨斯的那层“可靠护身符”已经没那么铁板一块,哪怕售后还算靠谱,依然架不住产品本身跟不上时代。
说实话,作为职业旁观者,有时看品牌转型就像看一场老戏改编,主创想往复古风走,观众早已等着新故事。这事儿也不是雷克萨斯一家撞墙,各种门槛定价过高、定位模糊的“大车”,都在市场里被新一代车主“用钱包投票”打了分。时代始终不肯等某个品牌慢慢转身,没有足够底气和产品自信,价格再漂亮也只能成冷门。
站在专业视角,雷克萨斯LX700H低迷的根本原因其实很干脆:定位模糊、产品滞后、定价过高。消费市场早已细分,百万硬派SUV用户要么纯机械,要么全科技,要么两者兼顾,混动只是锦上添花。你把主线拉歪,必然销量扑街。不信可以和揽胜、GLS拉清单比一比,每月数据扎得企业也不敢多做公关,“环保硬核”在这个价位段,注定很难成为主流理由。
当然,作为身在“汽车圈”的一枚小齿轮,见证这些高高在上的品牌犯迷糊,也颇有一种职业自嘲:谁能想到,百万豪车也会冤着脑袋拼“油箱容量”?买新能源是提心吊胆,买混动是掂量续航,买纯油怕进政策名单。消费者盯着配置表纠结,厂商盯着销售榜自省,行业分析师忙着黑色幽默:“咱们能不能不纠结电池了,毕竟加油的是自己,抬车的还是维修工。”
最后,这种尴尬与落寞,很像深夜里的冷笑话。豪华越野能否兼顾节能?混动是否真的是大排量玩家的未来?品牌光环还能撑多久?或许市场很快会给出新答案,也欢迎各位围观老板、准车主们说说自己的选择:如果放你一百五十万,你会为LX700H动心,还是另起炉灶,选更“懂你的”那款?毕竟,最终开车的人不是品牌方,是你自己。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