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记得去年迅猛龙在短视频平台一夜爆红的盛况?那台改装到牙齿的越野车,硬是在沙漠里飙出跑车的气势,评论区清一色“这玩意儿能上路?”的惊叹。可谁能想到,今年电车圈冷不丁杀出个更狠的角色——十万级价位直接把同级对手摁在地上摩擦,性能参数飙到离谱,网友戏称:“迅猛龙算网红,这位怕是来砸场子的祖师爷。”
第一幕:平静水面下的暗涌 三月份某新势力品牌悄悄上线预售页面时,谁都没当回事。毕竟十万块的电车能玩出什么花?续航300公里撑死,内饰塑料感能当镜子照,加速更是别指望——直到实车测试视频流出。零百加速5.9秒,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包,CLTC续航标称510公里,实测高速+空调环境下还能跑出430公里。更绝的是底盘调校,媒体试驾时过减速带的滤震效果,愣是让某德系品牌工程师私下嘀咕:“这成本控制怎么做到的?”
业内人很快嗅到火药味。传统车企的A级电车还在用“够用就好”的话术,这款车直接把配置表堆成满汉全席:对外放电、L2级辅助驾驶、座椅加热通风……有博主拆车对比,发现连线束布局都透着股“强迫症”的工整。网友@电车老猫的评论被顶到热评第一:“以前十万块买电车像开盲盒,现在倒好,厂家自己把盲盒拆了还送你双倍奖品。”
第二幕:价格屠夫的阳谋 五月份销量数据公布,行业炸了锅。单月交付破1.2万台,直接把同级销冠拉下马。竞品市场部连夜开会,流传出来的PPT上赫然写着:“要么降价三万,要么重做产品定义。”最慌的是二手车商——某知名车评人直播时,把这款车和两年前十八万的某车型并排测试,结果续航、加速全胜,弹幕瞬间被“前任车主已哭晕”刷屏。
但真正让对手冒冷汗的是供应链爆料。创始人早年做电池管理系统出身,靠着对上游供应商的极致压价,硬是把成本砍到同行眼红的水平。知乎上有匿名员工透露:“我们试过用他们的BOM表(物料清单)反向核算,发现人家连螺丝钉的采购价都能比我们低两毛。”这哪是造车?分明是拿着显微镜在成本线上跳踢踏舞。
第三幕:鲶鱼效应与未完成的棋局 如今走进任何一家竞品4S店,销售话术都透着焦虑:“他们家车机卡顿!”“售后网点少!”可消费者用脚投票——社交媒体上“十万块电车天花板”的话题阅读量破十亿,车主自发组织的改装派对甚至吸引到海外博主围观。更戏剧性的是,某跨国车企原定七月发布的换代车型突然延期,内部邮件里“重新评估定价策略”六个字,暴露了行业集体破防的真相。
这场厮杀远未结束。最新谍照显示,该品牌已在测试800V高压平台车型,而隔壁城市充电桩运营商的数据显示,其用户超充使用率比行业均值高47%。网友调侃:“当初笑人家是价格屠夫,现在看分明是带着手术刀来的。”当所有人以为电车圈要卷续航时,它用十万块教会市场:真正的颠覆,从来不是参数表上的数字游戏。
所以问题来了:当性价比变成“性暴价”,下一个被干趴的会是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