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车主买二手车遇里程缩水,检测报告写错单位,平台机构推卸责

说到买二手车这事,很多人心里都在打鼓,怕遇到坑,怕花冤枉钱,更怕遇上那种只想忽悠人的商家。你说,买个东西最基本的不就是要知道它的真面目吗?可偏偏这回,杭州的一位车主兄弟就遇上了“行驶里程缩水”的离谱事。说好的20万公里,最后一查,变成了20万英里!你知道20万英里是啥概念吗?换算下来就是32万多公里,这还不算小多,简直就是买了两辆车的“旅行经历”了。

听着好像天方夜谭,但这样的事其实一点都不罕见。你想想,现在二手车市场多热闹啊,网上线下,各种平台各种商家,人人都说自己车况好、公里数低,不就是为了能多卖点钱吗?可是,我想问,这是不是所有人都该反思下:二手车行业的“诚信底线”到底在哪?

这事的当事人呢,咱们就叫他杨旭。他想买辆便宜点儿的奔驰代步,看上了一辆标着二十万公里的老车。价格看着也合适,车商说车没问题,还找了第三方机构查博士做了检测报告。报告上也是清清楚楚204543公里,杨旭一看,这靠谱啊,手续办好,钱也付了,车开回家了。

可结果,刚把车开到修理厂久保养,还没两天,杨旭发现仪表盘上显示的居然不是公里,而是“miles”——英里。切换下设置一算,原来实际跑了32万公里多。这心里还能不堵得慌?本来就是买个“接近退休年龄”的车,现在发现买了个“老到病危”的车,谁能不气?

问题到底出在哪?车商说他没错,现场都照片给你看了,写的就是“miles”,你自己看还不懂,那是你自己的锅。第三方检测机构查博士说哎呀,是我们的检测师不小心把单位给搞错了,把英里当成公里写了报告,但我们的服务协议里并没有这项赔偿条款,所以还是建议你和车商协商吧。各方一推,都成了“与我无关”。

问一句:“检测报告都能随便写错单位,普通消费者看得出来吗?”

更关键的是,这种检测其实就是消费者最后的一根“定心针”。很多人不懂车,也不放心商家的嘴,就指望第三方机构做个权威检测。现在连他们都能写错单位,把实际32万公里的车硬说成20来万公里,那消费者还有什么信心?难道以后买二手车都要自带计算器现场换算一下吗?

杭州车主买二手车遇里程缩水,检测报告写错单位,平台机构推卸责-有驾
杭州车主买二手车遇里程缩水,检测报告写错单位,平台机构推卸责-有驾

你别以为二手车市场只有这么一桩“里程缩水”的事。早些年也出过“调表门”,有的商家直接把里程表拆了“倒着调”,三四十万公里的车硬生生变成八九万公里。能这样造假说明什么?消费者的识别能力是被动的,太吃亏。你指望买车的人个个都是修车师傅?现实就是拼个“相信”,结果时常被“故意误导”。

从平台一方说话吧,本来懂车帝这样的大平台,既然做二手车交易的中介,有没有管理商家的责任?普通用户在平台上找车看车,多少是冲着平台信誉来的,不然自己路边随便找家小店不就得了。平台的监管有没有做足?遇到这样“误导”消费者的商家,是不是要加大处罚,而且要对用户作出引导和警示?不是遇事就一句“交易双方自行协商”那么简单。

再换个角度,我特别想问下现在所谓“第三方检测机构”到底还值得不值得信赖?你是收钱检测,起码基本信息不能出错吧,单位都写错还怎么证明你的权威性?当初杨旭也是信查博士,才敢拍板下单,可这种信任要是被毁了,谁还敢用?更别说查博士“一推了之”,说报告里有错但我们免责,这种“免责条款”,是不是太任性了?你收了服务费,却不用为显而易见的严重失误负责,会不会让整个服务体系变成笑话?

杭州车主买二手车遇里程缩水,检测报告写错单位,平台机构推卸责-有驾

说白了,二手车市场本来就猫腻多,大家都怕被骗。现在连检测机构和平台都能光明正大推卸责任,这行业生态是不是有点“自暴自弃”?难怪有人说买二手车是“走钢丝”,一不小心掉坑里,自己都还不知道哪里出错。

法律层面怎么说?有律师说,这种隐瞒真实情况、误导消费者的事,甚至有消费欺诈的嫌疑。是的,二手车哪里跑了多少,绝对是购车决策的核心因素。特殊车辆也就罢了,本来就是岁数大的“老奔驰”,还多跑了十几万公里,这车子后续价值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完全不一样。商家明明知道却“说错单位”,检测报告也跟着走神,这不就是合伙坑人吗?

而且商家和用户签的合同里还有一句:“乙方对车辆已充分了解,甲方不保证公里数真实性,也不承担法律责任。”这种把自己免责到极致的条款,根据现在的法律,根本不成立,你不能因为签了这么一纸合同就能逃脱责任。否则买方永远都是弱势,“被黑了白条”。

杭州车主买二手车遇里程缩水,检测报告写错单位,平台机构推卸责-有驾

有没有反向思考过,这种事为什么会频发?原因不就还是二手车这块地长期不透明,权力和信息总是偏向商家和平台。用户说自己被坑了,能找谁维权?平台不管,检测机构也能免责,商家甩锅给“合同约定”,你根本没有强有力的保护和申诉通道。做错事不用负责,那谁还怕?

监管部门又在哪?二手车行业这么大,涉及的金额也完全不小。你想想,全国每年多少人在买卖二手车,数以百万计的交易量。如果行业规则是“你侥幸,没人管”,那每一次消费者的信任和钱都可能被轻易收割。什么时候才能出现一个让大家都能信任的、有标准化和强执行力的市场环境,这才是真问题。

回头再问一句,我们习惯了在消费环节吃亏,能不能有点尊严?从这事来看,人家杨旭只是想买个靠谱的车,他信平台、信检测机构,最后发现这些信任被“巧妙利用”,这是多大的悲哀?谁还敢轻易相信所谓“有权威”的第三方?以后是不是要自己去拿尺子量,自己带专业工具拆个车来查最好?

其实,说到底,这些事一直都在提醒所有人:不管是哪个行业,你的诚信和专业,才是立身之本。如果一件事能让消费者觉得“被骗就是家常便饭”,那这个市场迟早要出问题。二手车行业要有靠谱的规则,检测机构要能担起责任,平台要有监管,不然每个人都成了待宰的羔羊。

买二手车到底靠什么?靠信息透明,靠制度保障,也靠商家的底线。可惜现在很多环节都在变成“甩锅比赛”,没人站出来承担义务,没人真正想保护消费者。说句掏心窝的话,如果只是互相推诿、扯皮,拿合同吓人、拿免责条款当盾牌,那么这个行业的发展和买家的信任,早晚完蛋。信息本来就该公开,还让人玩“数字游戏”,是行业的不成熟,也是管理的缺位。

你问我怎么解决?短期很简单:监管要到位,检测失误必须有赔偿条款,平台要及时介入,有欺骗就惩罚、拉黑商家。长远看,只有所有环节都能认真负责,老老实实公开透明,才能建立真正的信任,才能让“二手车=惊喜”而不是“二手车=挖坑”。

最后给所有打算买二手车的人一句忠告:多看、多问、多查,一定要鸡贼,否则等着被收割。商家、平台、检测机构都要好好反思,“磨刀不误砍柴工”,别让行业的自私把消费者的心伤透。这事,没谁能随便推责任,谁踩了雷,终有一天会受到反噬。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