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手头上要是有个二十七八万的预算,想买台车,那可真是有的挑了。
很多人可能会首先去看那些新出的国产电车或者混动车,屏幕又大,配置又高,开起来还省钱,确实是挺吸引人的。
不过,也有另外一部分人,他们的目光会投向二手车市场,想用同样的钱,去够一台当年新车价格要高出不少的豪华品牌车型。
这两种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代表了不同的消费想法。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花27万多,买一台开了三年的奥迪A6L,这笔买卖到底划不划算。
我们要说的这台车,具体信息很清楚,是一台2021年款的奥迪A6L,型号是45 TFSI quattro臻选致雅型。
这台车是2021年3月份上的牌,到现在开了有10万公里,车一直在徐州本地,里里外外都是黑色的。
报价是27万7千块。
从头到尾只有一个车主,没有过户转手的记录,这一点对于二手车来说是个不小的加分项。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第一个疑问就来了,三年跑了10万公里,这车是不是开得太狠了?
平均一年三万多公里,这强度确实不低,很可能之前是公司用车或者车主经常需要跑长途业务。
对于这个里程数,确实需要客观看待。
如果是一台普通的家用小轿车,三年十万公里确实算跑得比较多了。
但对于奥迪A6L这种级别的行政轿车来说,情况就不太一样。
这种车在设计和制造的时候,本身就考虑到了高强度的使用环境,它的发动机、变速箱和整个底盘系统,就是为了长时间、长距离的稳定运行而打造的。
所以,10万公里对于它来说,更像是运动员跑开了进入了最佳状态,远没有到性能衰退的时候。
只要这台车之前的保养都按时按规矩做,没有出过大的事故,那么这个里程数反而说明了车辆一直处于一个动态的、健康的工作状态,比那些长期停在车库里不开,内部零件和油液可能都出现老化问题的车要更让人放心一些。
那么,花这27万多,我们具体能买到什么呢?
首先最直观的,就是这台车的“块头”和“面子”。
奥迪A6L的车身长度超过了5米,轴距超过3米,这个尺寸让它停在那里就显得非常大气、稳重。
开出去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见客户,四个圈的标志加上这个气场,确实能带来一种普通家用车给不了的自信感。
坐进车里,这种感觉会更强烈。
虽然是三年前的设计,但奥迪那套由全液晶仪表盘和中控上下两块触摸屏组成的“三屏”内饰,放到今天来看,科技感和豪华感依然不落伍。
车内能摸到的地方,基本都是软的皮质或者有质感的材料,做工很精细,这就是豪华品牌在细节上下的功夫。
再来说说开起来的感受。
这台车是“45 TFSI”,代表它用的是一台2.0T的高功率发动机,有224马力,动力储备是很足的。
配合上7挡双离合变速箱,日常在市区里开,换挡非常平顺,几乎感觉不到顿挫,开起来很轻松。
当你需要超车或者想体验一下加速感的时候,深踩油门,它的动力响应也很快,官方说的百公里加速7.5秒,这个成绩足够应付绝大多数路况了。
这种动力不是那种很暴躁的感觉,而是一种很从容、很有底气的表现。
更关键的是,这台车还带了奥迪的“quattro”四驱系统。
很多人觉得在城市里开车,用不上四驱,但这个想法有点片面。
这个四驱系统最大的用处,不是让你去爬山过河,而是在湿滑路面上提供更强的安全保障。
比如下大雨的时候跑高速,路面很滑,车辆在过弯或者紧急变道时,四驱系统能自动把动力分配给抓地力最好的轮子,让车身姿态非常稳定,给驾驶员一种车子被牢牢吸在地面上的信心。
这种安全感,在关键时刻是非常宝贵的。
当然,买二手豪华车,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后续的养车成本。
这台车27万7的报价,在目前24万到29万的市场行情里,算是一个中间价格,比较合理。
咱们来粗略算一笔账。
油耗方面,官方数据是百公里7.5升,但实际在城市里开,考虑到堵车等因素,综合油耗可能在10升左右。
按现在8块钱一升的油价算,一年如果开1万5千公里,油费大概需要1万2千块。
保险费用,因为车价摆在这里,一年的商业险加交强险,差不多要6000到7000块。
然后是保养,奥迪的保养费用比普通品牌要贵一些,一次常规的小保养大概在1500块上下,如果赶上需要更换刹车油、火花塞等项目的大保养,费用可能就要三四千了。
这样算下来,一年光是油费、保险和基础保养,固定支出就要超过两万元。
这个费用确实比养一台十几万的国产车或者合资车要高不少,所以在决定之前,一定要对这个开销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预算规划。
总的来看,花将近28万买一台三年的奥迪A6L,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消费选择题。
选择它,意味着你放弃了新车所带来的最新科技、厂家质保和更低的初期使用成本。
但你得到的是豪华品牌多年来积累的品牌价值、出色的机械素质、高级的行驶质感和宽敞舒适的乘坐空间。
这台车已经由第一任车主承担了最大幅度的贬值,现在的价格相对稳定。
对于那些不盲目追求新潮科技,但非常看重车辆的行驶品质、安全性能和整体质感的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选择。
它代表了一种更注重内在和经典的消费观念,用一个相对实惠的价格,去体验一种更高层次的驾乘享受。
最终如何选择,还是要看个人的具体需求、用车场景和对养车成本的接受程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