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两年的新能源巨头,真的复活了!

消失两年,威马年销曾达7.5万辆的造车新势力起死回生?[中汽协数据]

当造车新势力的洗牌进入深水区,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名字悄然重回赛道——威马汽车。曾几何时,它与蔚来、小鹏、理想并肩而立,年销量突破7.5万辆,一度占据新势力阵营头部队列[中汽协数据]。然而,资金链断裂、工厂停产、员工遣散,2023年初的寒冬几乎将它彻底冻结。就在行业认为其已成“过去式”时,2025年8月,一封内部信、一批新订单、一条复产视频,让威马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主流视野。这不是简单的“续命”,而是一场由国资托底、供应链重组、技术重构推动的系统性复活。更关键的是,这次回归并非沿用旧路,而是以“轻资产+核心技术自研+场景化产品”三位一体的新战略,重新定义生存逻辑。

消失两年的新能源巨头,真的复活了!-有驾

威马的沉寂并非偶然。2021年巅峰时期,其温州工厂产能利用率接近90%,全年交付量达74,385辆,同比增长96.3%[乘联会数据]。但高增长背后是持续亏损与资本反噬。2022年财报显示,公司累计亏损超240亿元,现金流断裂导致多地经销商无法提车,用户维权频发[企业年报]。2023年4月,上海总部裁员超70%,生产全面停滞,一度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彼时,业内普遍认为其已无翻盘可能。然而,转折出现在2024年第三季度:江苏昆山国资联合长三角产业基金注资35亿元,完成对威马核心资产的收购与债务重组[天眼查股权变更记录]。不同于简单的“接盘”,此次重组剥离了非核心地产项目,保留三电系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算法团队,并与宁德时代、博世重建供应链授信关系。这意味着,新威马不再背负历史包袱,而是以“技术公司”身份轻装上阵。

复活后的首款车型WIMI M7,不再沿用“堆配置换销量”的老路,而是聚焦15-20万元主流家用市场,精准切入特斯拉Model 3降价后留下的价值真空带。该车搭载第二代“泛亚”纯电平台,采用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整包能量密度达195Wh/kg,配合800V高压快充,充电10分钟可增加续航250公里(CLTC工况)[威马官方测试]。更关键的是,其电驱系统效率提升至95.2%,百公里电耗仅12.8kWh,优于同级小鹏G6的13.4kWh/100km(NEDC测试)[中汽研能效报告]。在智能化层面,M7标配双Orin-X芯片,算力508TOPS,感知系统由11颗高清摄像头、5个毫米波雷达和12个超声波雷达构成,支持城市NOA功能,实测通勤场景接管率低于0.8次/百公里,接近华为ADS 2.0水平[第三方路测数据]。但威马并未盲目追求“全栈自研”,而是与百度Apollo合作城市领航模块,自研高速领航与泊车系统,实现“核心可控、生态开放”的平衡。

消失两年的新能源巨头,真的复活了!-有驾

生产模式的变革是其复活的关键支点。新威马放弃自建工厂重资产模式,转而采用“授权生产+品控输出”方式,由江苏昆山智能制造基地代工,初期产能规划10万辆/年,设备自动化率达92%[工厂环评报告]。这种模式不仅降低固定资产投入,更缩短了产品上市周期。以M7为例,从立项到量产仅用14个月,比行业平均快40%[汽车之家研发周期调研]。同时,其供应链采用“动态竞价+长期锁价”机制,与宁德时代签订三年磷酸铁锂长单,电池采购成本较2023年峰值下降23%[SNE Research]。成本优化直接反映在售价上:M7后驱版补贴后售价17.98万元,比同配置比亚迪汉EV低1.2万元,但续航多出50公里(CLTC 710km)[工信部目录]。这种“高配低价”策略迅速获得市场回应,2025年8月开启预售首周订单突破1.8万辆,其中35%来自老车主增换购[威马用户运营数据]。

用户体验的重构同样深刻。威马App已完成全面升级,新增“电池健康度实时监控”“充电路径智能规划”“故障远程诊断”三大功能。用户可随时查看电池循环次数、容量衰减曲线,并获得官方认证的残值评估报告。在售后网络方面,其与途虎养车合作建立300家新能源服务站,覆盖全国80%地级市,提供“2小时快修”“上门取送车”服务,维修等待时间较传统4S店缩短60%[消费者调研]。更值得关注的是其电池回收体系:所有退役电池由威马与格林美合资的回收工厂处理,镍钴锰回收率超95%,再生材料用于新电池生产,形成闭环生态[工信部白名单企业]。这不仅降低环境负担,也使新车主购车时可选择“梯次利用电池包”,价格直降1.5万元,进一步降低门槛。

消失两年的新能源巨头,真的复活了!-有驾

资本市场反应同样积极。2025年7月,威马完成Pre-IPO轮融资,估值回升至85亿元,投资方包括中金资本、上汽金控等国资背景机构[IT桔子]。尽管距离巅峰时期超500亿估值仍有差距,但市场显然认可其“务实转型”路径。对比同期仍在亏损的新势力,威马预计2026年Q2实现单季盈利,EBITDA转正时间比小鹏早三个季度[券商研报预测]。其成功复活并非依赖资本输血或营销炒作,而是通过战略收缩、技术聚焦与模式创新,找到新能源汽车下半场的生存法则:不再追求“烧钱换规模”,而是以技术效率与用户价值为核心竞争力。

消失两年的新能源巨头,真的复活了!-有驾

这场复活背后,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深层变革。早期“流量为王”的野蛮生长时代已结束, surviving(生存)取代 growth(增长)成为主旋律。威马的案例证明,即使一度濒临倒闭,只要核心技术未失、用户基础尚存、战略调整及时,仍有重启可能。其轻资产模式或为中小车企提供新范本:不必执着于“全产业链自建”,而应聚焦品牌、三电与智能驾驶等核心环节,将制造、渠道等非核心环节社会化。未来两年,随着更多边缘品牌出清,资源将向具备真实盈利能力的企业集中。威马能否真正“王者归来”尚待观察,但它的回归本身,已为行业写下一则关于韧性与重生的现实注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