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子标准电压演变与电路保护

探讨从6V到48V的电气系统挑战与现代保护策略

现代汽车的电子化程度日益加深,已成为高度复杂的集成电子系统。一辆普通乘用车集成的 ECU(电子控制单元)数量通常在 70 至 100 个之间,高端车型则可能超过 150 个。无论是发动机控制、ADAS 辅助驾驶,还是车载信息娱乐、车联网模块,所有这些功能的可靠运行,都依赖于一个稳定的车载供电网络。

然而,车载电源环境并非理想的恒定直流电,而是持续受到电压波动、瞬态脉冲、冷启动、抛负载以及外部电磁干扰的影响。这些电气应力可能导致 ECU 重启、数据丢失,甚至元器件的永久性损坏。因此,系统地理解汽车电子标准电压的演变,并掌握相应的电路保护需求与解决方案,对工程师和制造商而言至关重要。

汽车电子标准电压演变与电路保护-有驾

6V 系统的起点

在早期汽车工业中,电气化应用较为基础,主要限于点火与照明。一个 6V 的铅酸电池系统足以满足当时的需求。但随着发动机技术进步和电气设备的增多,6V 系统逐渐暴露出明显的技术瓶颈:

电流过大:在同等功率下,低电压导致工作电流过大,需要使用粗重且昂贵的线束,同时线路能量损耗也更高。

启动性能不足:尤其在寒冷条件下,难以提供足够功率来高效驱动启动马达。

扩展能力有限:无法有效支持更多新增的电子设备。 这些限制使得 6V 系统在上世纪 50 年代后被行业逐步淘汰。

2. 12V 系统成为主流

自 1950 年代起,12V 系统迅速普及,并成为全球乘用车的主流标准,主要得益于其显著优势:

功率传输优化:电压提升一倍,意味着在传输相同功率时,电流可减半,这直接降低了对线束规格的要求和成本。

行业标准化:12V 系统催生了完整的零部件供应链生态,便于全球范围内的设计、生产与维修。

良好的兼容性:能够稳定支持收音机、电动车窗、空调系统等功率需求更高的电子设备。 至今,12V 系统仍在全球绝大多数乘用车中作为基础电压平台。

3. 24V 系统在商用车领域的应用

卡车、客车及各类工程机械通常搭载大排量柴油发动机,启动时需要极大的扭矩。为满足这一需求,商用车领域普遍采用 24V 系统:

实现方式:通过串联两个 12V 电池获得。

核心优势:在提供强大启动功率的同时,将工作电流维持在合理水平,优化了重型车辆电气系统的效率与可靠性。

4. 48V 系统的兴起与电气化趋势

随着自动启停、电动涡轮、主动悬架等大功率电气化负载的增加,12V 系统逐渐接近其约 3kW 的功率供给上限。为此,48V 轻度混合动力系统应运而生:

支持更高功率:在低于 60V 安全电压的范围内,能够支持更大功率的负载,满足车辆更高阶的电气化需求。

提升能源效率:有效提高自动启停和制动能量回收的效率,是满足日益严格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法规的关键技术。 48V 系统已成为当前混合动力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技术方向。

“12V”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电压范围

车载电源的实际电压随车辆工况持续波动:

静态电池电压:约 12.6V

发动机运行充电时:稳定在 13.5–14.5V

发动机启动瞬间:可能跌至 4V 以下 这意味着所有车载电子设备必须具备在宽输入电压范围内正常工作的能力。

2. 抛负载(Load Dump)

这是车载电气瞬态中最具破坏性的过压事件。

成因:通常发生在发电机为电池充电时,电池连接意外断开,发电机存储的磁场能量瞬间释放到供电网络中。

危害:产生一个幅值可达 80–100V、持续数百毫秒的高能量过压脉冲,极易造成后级电子元器件的过压击穿。

相关标准:ISO 16750-2、ISO 7637-2 等国际标准中对此有明确的测试规范。

3. 冷启动(Cold Crank)

成因:发动机启动马达在启动瞬间会吸收巨大电流,导致电池电压急剧下降。

危害:系统电压可能骤降至 4V 以下,导致 ECU 或 MCU 因欠压而复位,引发功能中断、通信丢失等问题。

4. 其他常见电气威胁

电源反接:在维修或更换电池时可能发生的人为失误,若无保护,会直接损坏电源模块。

静电放电(ESD):在生产、装配和维修过程中,高达 ±15kV 的静电可能损坏敏感的接口芯片。

快速瞬变脉冲(EFT):继电器、电机等感性负载的开关动作,会在电网中引入高频脉冲噪声,干扰通信总线。

应对复杂的电气挑战,需要系统性的保护策略,而非依赖单一器件。现代汽车电子保护设计通常遵循“分层防护”和“按需选择”的原则。

电源入口的“纵深防御”

电源输入端口是抵御外部浪涌和瞬态的第一道关卡。一种成熟的策略是采用两级或多级防护。例如,可以先使用一颗车规级压敏电阻(MLV)吸收大部分浪涌能量,再利用一颗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TVS)进行快速、精准的电压钳位,确保后级电路的安全。在这一环节,选择符合 AEC-Q101/Q200 标准的高品质 TVS 和 MLV 器件是确保防护效果的基础。

通信接口的“精准防护”

CAN、LIN、车载以太网等通信总线负责传输关键数据,其接口保护的核心要求是“既要防得住,又不能影响信号”。因此,需要选用具有超低结电容的专用 ESD 防护器件或 TVS 阵列,以防止信号失真。在电磁兼容(EMC)要求高的场合,有时还会采用集成了共模与差模保护功能的专用接口保护器件,例如 Boarden 推出的 BIS 系列,能够有效滤除噪声,保障通信质量。

不同负载的差异化保护

对于 LED 驱动、传感器模块、电机驱动等不同类型的负载,其电气特性和易受攻击的模式也不同,需要进行差异化设计。例如,LED 照明系统对浪涌较为敏感,通常会在驱动电路前端配置 MLV 或 TVS 进行防护。

随着行业向 48V 及更高电压平台发展,对电路保护器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更高的耐压等级:器件需具备在更高标称电压下工作的能力,并能承受相应比例增大的瞬态过压。

更强的能量耐受性:48V 系统存储和传输的能量更大,要求保护器件具备更高的浪涌吸收能力。 这些新趋势推动着电路保护技术的持续创新,要求供应商提供性能更强、可靠性更高的车规级产品。

汽车电子标准电压从 6V 到 48V 的演变,是行业对更高功率、效率和可靠性不懈追求的体现。在这一进程中,抛负载、冷启动等电气挑战是始终存在的技术关键点。

因此,在产品设计阶段,依据应用场景选择恰当、可靠的电路保护方案,是保障整车功能安全、提升最终用户体验的根本要求。宝宫 Boarden 已推出一系列车规级电路保护产品,通过 AEC-Q200/ISO7637 等标准验证,为客户提供车规级、高可靠性的电路保护产品与解决方案,助力汽车电子产业安全发展。

如需更多信息或技术讨论,欢迎联系宝宫,您也可以加入我们的工程师讨论群(加微信并备注来意:4027704)。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