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见过这种人?在你家蹭吃蹭喝蹭了好几年,吃得脸色红润身体倍棒,突然有一天拍拍屁股说“我要减肥了,你家的饭以后不吃了”。马斯克现在就在干这事儿。
那个在上海工厂30秒就能组装一辆车、把成本压到让全球同行怀疑人生的特斯拉,突然给供应商下了死命令:所有在美国生产的零部件,必须把中国制造的东西全部踢出去,时间限制?一到两年。你没听错,就是这么干脆利落。
这事儿有多离谱?特斯拉上海那个超级工厂,百分之九十五的零部件都是在本地采购的。签约的中国一级供应商有四百多家,其中六十多家已经深度绑定了特斯拉的全球生产体系。现在说翻脸就翻脸,连个缓冲期都不给够。
说实话,这回特斯拉坑的不是那些买车的人,是它自己。
咱们先来说说,一辆特斯拉里到底藏了多少“中国制造”的东西。电池包、电控系统、电机这些核心部件自不必说,就连充电桩、摄像头模组、内饰件、铝合金轮毂、玻璃、轮胎,甚至车里那块大屏幕的支架,都是中国供应商提供的。
有人可能要说了,这不就是因为便宜吗?错了,大错特错。
中国供应链的真正厉害之处,不是价格打到骨折,而是啥都有、啥都能做、速度还贼快。今天你脑子里冒出个新想法,明天图纸就能变成实实在在的零部件,后天就能装到车上开始测试。这种反应速度,美国那边的供应商连人家的尾灯都看不着。
现在特斯拉要在一两年内把这套体系全换掉,就好比让一个天天点外卖的都市白领,突然让他自己种地养鸡。能做到吗?理论上能,实际上嘛,没饿死几回都算运气好的。
你猜怎么着?已经有人替特斯拉试过水了。
通用汽车去年就放话,要求所有供应商在2027年之前把中国零部件“清零”。结果呢?它在中国市场的销量直接跌到冰点,连个水花都没溅起来。特斯拉现在跟着学,下场只会更惨。通用好歹在本土还有点供应链基础,特斯拉这是要从零开始建,成本得像坐火箭一样往上蹿。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为啥在美国买特斯拉要比中国贵好几万块?关税确实是一部分原因,可真正的大头是供应链成本。现在特斯拉要主动放弃最优解,非要去抱那个又贵又不好使的次优解,最后这个差价谁来填?还不是美国那些买车的消费者。
讲到这儿,肯定有人要问了,马斯克脑子进水了吗?为啥要干这种自断财路的事儿?
外面有种说法,说这是为了规避关税风险。特朗普把电动车关税提到百分之百,电池材料的关税也拉到百分之六十到八十。再说了,马斯克手里不光有特斯拉,还管着SpaceX和星链呢。要是不配合政府的“去中国化”政策,那些政府订单怕是要黄。
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可仔细一琢磨就知道不对劲儿。
宁德时代早就找到办法了。人家把电芯出口到墨西哥,在那边组装成电池包,再用低关税运进美国。这叫啥?曲线救国呗,成熟企业的常规操作。特斯拉真要为成本着想,学这一招不就完事了?何必搞“完全非中国化”这种极端做法?
再说了,美国汽车供应商协会自己都承认,压根儿找不到能完整替代中国供应链的。要么产能不够用,要么成本高得离谱,要么技术还差着好几代。这种情况下硬要换,不是找死是啥?
所以啊,大概率是马斯克在拿特斯拉的商业利益,去换他其他公司的政治安全。
你想想看,特斯拉是上市公司,得对股东负责,赚钱才是硬道理。可SpaceX和星链需要美国政府的订单和自动驾驶上路的许可证。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一直不太稳定,汽车行业又被纳入国家安全审查的范围。马斯克要是不表个态,他在华盛顿的那些关系网说散就散。
说白了,特斯拉成了投名状。
仔细想想,特斯拉在中国能30秒造一辆车,能比其他地方便宜好几万块钱卖,能靠着中国供应链把全球对手卷得找不着北。现在它要亲手拆掉这台印钞机,去换一张“政治正确”的通行证。
通用汽车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条路根本走不通。特斯拉偏要往坑里跳,那不是有勇气,是赌徒心态。赌什么呢?赌美国的政策不会变,赌消费者愿意为这个决定买单,赌中国供应链离不开它。
遗憾的是,这几个赌注,一个都站不住脚。
中国的供应链体系,少了特斯拉这个客户照样能转。特斯拉可能以为自己不可替代,可在中国供应商眼里,它无非就是个付款还算及时的大客户罢了。客户可以换,但供应链在产业生态里的位置,谁也抢不走。
有个数据挺有意思的,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去年销量占全球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这些车企都需要供应链支持,特斯拉走了,比亚迪、理想、蔚来、小鹏这些品牌排着队等着呢。中国供应商最多掉层皮,骨头硬着呢,根本伤不到筋骨。
反倒是特斯拉自己,这步棋下得有点悬。美国那边的供应商能不能接得住这么大的单子?就算接得住,成本会涨多少?这些成本最终会不会转嫁到车价上?到时候美国消费者一看,同样的车型比中国产的贵了一大截,他们会怎么选?
更要命的是时间问题。一到两年内完成供应链的完全切换,这个时间表实在是太紧了。供应链不是说换就换的,需要磨合、测试、验证,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停产。到时候交付延期、品控下滑,特斯拉好不容易积攒的口碑会不会崩塌?
有些圈内人已经开始算账了。如果特斯拉真的完成“去中国化”,单车成本至少要增加百分之二十到三十。这个成本要么特斯拉自己吞,要么转嫁给消费者。自己吞的话,利润率会大幅下降,华尔街那些投资人能答应吗?转嫁给消费者的话,特斯拉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又会受到多大影响?
马斯克是个精明的商人,这点谁都不否认。商人最懂得趋利避害,可当政治压力超过了商业理性的时候,他选择的不是对抗,而是妥协。这种妥协的代价,由特斯拉来承担,由股东来买单,最终由美国消费者来消化。
说到底,这事儿暴露出来的问题挺深的。在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链已经高度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想要硬生生地切断这种联系,不光是伤筋动骨那么简单,搞不好会伤到根本。
中国这些年在制造业上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能复制的。从原材料供应到零部件加工,从物流配送到售后服务,整个产业链条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这套系统的效率和成本优势,不是单纯靠政策或者资金就能建立起来的。
特斯拉这次的决定,表面上看是响应政策,实际上是在用商业利益交换政治筹码。这种做法在短期内可能确实能换来一些政策上的便利,可长期来看,对企业的伤害是巨大的。毕竟,市场规律摆在那儿,违背规律的操作早晚要付出代价。
最让人感慨的是,特斯拉曾经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和推动者。它在中国建厂、用中国供应链、卖车给中国消费者,这种模式让它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汽车公司。现在它要主动放弃这些优势,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让人觉得有点可惜。
你觉得特斯拉这步棋能走得通吗?一到两年内完成供应链的完全切换,这个目标现实吗?如果你是特斯拉的股东或者潜在买家,会怎么看待这个决定?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