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条新闻,我直接“上头”了——小鹏汽车在欧洲本地生产的首批G6和G9,已经在奥地利麦格纳工厂正式下线! 这可不是简单地“出口”几辆车,而是实打实的本地化生产。啥概念?就是以后你在欧洲街头看到的小鹏,可能和你在广州、杭州看到的一样“原汁原味”,但却是“欧洲制造”。这步棋,走得有点狠啊。
你可能会问,一个中国新势力跑去欧洲搞本地化生产,图啥?不就是想卖车嘛!但别急,这背后可不只是“卖车”那么简单。小鹏这波操作,可以说是把“支棱起来”四个字写在了车头上。 它不再满足于当个“外来户”,而是要真正在欧洲扎下根来。要知道,欧洲市场对汽车的法规、用户习惯、驾驶环境的要求,那可是出了名的“挑剔”。能在这片土地上本地生产,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的证明。
先说说这工厂——麦格纳,听说过没?这可是全球顶级的汽车代工巨头,保时捷、奔驰大G这些“硬货”都出自它手。小鹏能跟它合作,说明人家也认可小鹏的技术和品控标准。强强联手,这牌面,是不是直接“上桌第一个动筷”了? 而且,项目2025年第三季度就启动,节奏相当快,看来小鹏是真打算在欧洲“大干一场”。
再看产品,首批下线的是G6和G9。这两款车在咱们国内可是“顶呱呱”的存在。G6被称为“纯电SUV六边形战士”,空间、续航、智能驾驶、颜值,样样不落;G9呢,直接对标Model X,主打一个豪华舒适,内饰质感和音响系统,坐进去那叫一个“走路摇头晃脑”。现在它们在欧洲本地生产,意味着交付更快、成本更可控,说不定还能避免一些“天塌了”式的关税问题,对消费者来说,价格可能更有吸引力。
有意思的是,小鹏G6在欧洲上半年注册量占了品牌总销量的67%,妥妥的“销量担当”。这说明啥?说明欧洲消费者也吃这套——要智能、要颜值、要实用,还得省电。不像某些“油老虎”,开起来钱包“气的蹦起来”。小鹏这燃油经济性(哦不,是电耗经济性),在欧洲这种油价高企的地方,简直是“真香”定律的完美体现。
而且,小鹏可不是光卖车。人家在德国慕尼黑还搞了个研发中心,口号是“In Europe, With Europe”——在欧洲,为欧洲。这意思很明白:我不光是来卖车的,我还想懂你。欧洲人喜欢什么样的悬挂调校?偏好哪种人机交互逻辑?天气冷,电池怎么优化?这些细节,光靠中国团队远程遥控可搞不定。本地研发,才能真正把产品做到“走心”。
说到智能化,这可是小鹏的“杀手锏”。L2级辅助驾驶在国内已经“支棱”得不行了,城市NGP、自动泊车,用过的都说“真香”。现在这套系统要带到欧洲,面对复杂的环岛、窄巷、高速路网,能不能“打脸”那些传统豪华品牌?咱们拭目以待。毕竟,欧洲人对驾驶乐趣要求高,但对安全和便利的需求也不低。小鹏要是能把智能驾驶做得既安全又丝滑,那可就真成了“驾驶玩具”了。
再聊聊竞品。在欧洲,小鹏G6一出来,对手是谁?特斯拉Model Y肯定算一个。Model Y是“车界网红”,品牌认知度高,超充网络强。但说实话,Model Y的内饰,被不少人吐槽“毛坯房”,智能化虽然强,但本土化做得一般。小鹏G6呢?内饰质感“顶呱呱”,智能座舱更符合亚洲甚至欧洲用户的使用习惯,空间也更宽敞,简直就是“床车”潜力股。一个靠品牌,一个拼体验,你怎么选?
另一个对手是大众ID.4。德系老牌,底盘扎实,品牌信任度高。但它的智能化……嗯,你懂的,有点“老咕噜棒子”了。车机反应慢,辅助驾驶功能少,跟小鹏一比,科技感直接“劝退”。虽然大众在欧洲有渠道优势,但年轻人现在更吃“出片利器”那一套——小鹏G6那溜背造型、贯穿式灯带,晚上开出去,妥妥的“灯厂”水准,拍照发Ins,点赞少不了。
更让人期待的是,全球首款AI汽车小鹏P7+也要登陆欧洲了。AI汽车?听着就“上头”。这可不是简单的语音助手,而是从底层架构就开始智能化的产物。它能学习你的驾驶习惯,预判你的需求,甚至可能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如果真能做到,那可就是“神车”级别的存在了。
目前小鹏在欧洲的净推荐值(NPS)高达81%,超过了好多传统豪华品牌。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开过小鹏的人,大部分都愿意推荐给朋友。口碑,有时候比广告更有力。
总结一下,小鹏这波欧洲本地化生产,不是简单地“走出去”,而是“扎下去”。从生产到研发,从产品到服务,全链条布局。G6、G9打头阵,P7+压轴,产品矩阵越来越强。靠着智能科技、本地化运营和麦格纳的制造背书,小鹏在欧洲,真的有可能从“中国品牌”变成“全球品牌”。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小鹏,你觉得它能在欧洲“支棱”起来吗?你会考虑买一辆欧洲产的小鹏吗?还是说,你更看好特斯拉或者大众?你会怎么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