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汽车圈发生了一件挺提气的事儿,很多人都在讨论。
事情是这样的,比亚迪在郑州新落成的一个国际赛车场里开了个发布会,会上公布了一份由国家级权威机构“中汽信科”出具的报告,这份报告的数据可以说是相当震撼。
报告显示,在全球新能源汽车最关键的三大核心技术,也就是电池、电机和电控的专利公开数量上,中国车企表现得异常抢眼,在全球排名靠前的席位里占据了整整17个,而比亚迪更是厉害,直接把这三个领域的榜首位置全都收入囊中。
这个消息一出来,立刻就点燃了很多人的民族自豪感。
毕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一提到汽车核心技术,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德国、日本、美国,我们似乎总是在扮演一个追赶者的角色。
现在突然在新能源这个新赛道上实现了反超,成了领跑者,这种感觉确实不一样。
然而,就在大家一片欢欣鼓舞的时候,一些不同的声音也随之而来,有来自国外的质疑,也有我们自己冷静的思考。
一些西方媒体很快就提出了他们的看法,总的来说就是认为中国专利的数量虽然多,但质量可能并不高,有点像是在“凑数”。
他们常常拿特斯拉来做对比,说马斯克很早就把一部分专利技术公开了,因为特斯拉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单一的专利壁垒,而在于一整套的技术整合能力和品牌生态。
在他们看来,中国企业申请的很多专利可能属于“实用新型”或者外观设计,是在别人现有技术框架下做的一些小修小补,虽然也能形成法律保护,但缺乏那种能够颠覆整个行业格局的“发明专利”。
这种质疑并非完全没有市场,国内网络上也有不少人表示担忧。
大家讨论最多的一个点,就是高端芯片。
很多人都承认,比亚迪的车现在确实做得不错,价格亲民,技术也实用,但要说到车里最核心的“大脑”,比如支持高级别自动驾驶的高算力芯片,我们目前仍然很大程度上需要从美国的高通、英伟达这些公司购买。
这就形成了一个略显尴尬的局面:我们建好了结实的车身,装上了强大的电池,却需要一颗“外国芯”来指挥全局。
这就让人们不禁要问,我们这17面专利红旗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
我们的技术优势是稳固的城墙,还是看起来很美的海市蜃楼?
面对这些复杂的局面和质疑,比亚迪以及它所代表的中国车企,显然不是只沉浸在专利数量的喜悦中,他们已经开始布局一系列非常有深度的应对策略。
首先,他们没有把手里的专利当成宝贝一样藏起来,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开放、也更具野心的玩法——技术联盟与标准输出。
比亚迪带头搞起了电池专利的共享,愿意把自家的核心技术,比如广受好评的刀片电池,与行业内的伙伴们分享。
这一招非常高明,因为它不仅仅是分享技术,更是在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技术生态圈。
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你的技术标准时,你自然而然就掌握了行业的话语权。
除此之外,他们还联合了电池领域的另一大巨头宁德时代,以及在智能网联技术上拥有绝对优势的华为,形成了一个实力雄厚的“中国技术联盟”。
这个联盟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将各自的强项——电池、电控、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方案等打包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然后直接卖给那些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的欧洲传统汽车豪强。
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以前都是我们花重金去购买国外的技术平台,现在角色互换,轮到他们来采购中国的技术服务了,这其中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更进一步的棋,是直接把棋子下到了对方的棋盘上。
比亚迪前不久宣布将在匈牙利投资建厂,这步棋的意义远不止是靠近欧洲市场、降低物流成本那么简单。
其更深层的战略意图在于实现“研发本土化”和“专利本土化”。
在欧洲的土地上设立研发中心,针对欧洲市场的需求进行开发,然后直接在欧盟申请专利。
这样做的好处是,这些技术从诞生之初就获得了欧盟法律的全面保护,其他竞争对手再想通过专利诉讼等手段来打压你,难度就会大大增加。
这相当于在对方的大本营里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既能生产销售,又能筑起坚固的技术和法律壁垒,是一种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全球化布局。
当然,看到这些积极的进展,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
比如,欧洲正在积极推行一项名为“电池护照”的新法规。
这个法规要求未来在欧洲销售的电动车,其搭载的每一块电池都必须有一个“数字身份证”,详细记录其从原材料开采、生产制造到后续回收利用的全生命周期信息,特别是对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以及回收材料的使用比例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
目前,我们在动力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这个环节的技术和产业链还不算特别成熟,如果跟不上欧洲的标准,这很可能就会成为一个新的贸易壁垒,被人“卡脖子”。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情况则更加直接,他们出台的《通胀削减法案》通过提供高额的政府补贴,来鼓励消费者购买在美国本土生产、并且供应链与中国“脱钩”的电动汽车,这无疑为中国车企进入北美市场设置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
可以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海之路,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既要应对技术层面的竞争,又要时刻提防国际政治和贸易政策的风险。
说到底,对于广大的普通消费者来说,那些报告上的专利数字可能有些遥远,大家更关心的是一些实实在在的用车体验。
我的车充满电到底能跑多远?
在寒冷的冬天续航会不会大打折扣?
去公共充电站充电需要排队多久?
这些具体的问题才是决定大家是否愿意为一辆新能源汽车买单的关键。
令人欣慰的是,从比亚迪等车企的行动来看,他们很清楚这一点。
无论是大力建设换电站以解决充电慢的痛点,还是投入巨资研发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更好的固态电池,都表明他们正在努力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用户可以切身感受到的产品力。
郑州赛车场的那场发布会,更像是一个宣言,它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已经积蓄了足够的底气,准备好在世界舞台上与老牌劲旅们展开一场全方位的较量。
这17面专利红旗究竟能飘扬多久,最终还是要看我们能否在接下来的竞争中,不断攻克技术难关,补齐产业链短板,真正造出让全球消费者都信服的好产品。
这场关乎未来的产业变革,大幕才刚刚拉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