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 日,巴伊亚州卡马萨里市一辆白色海鸥缓缓驶下生产线 —— 这不是普通的汽车下线,而是比亚迪在拉美市场深耕十二年后的标志性时刻。这座总投资 55 亿雷亚尔(约 71 亿人民币)的生产基地,不仅是比亚迪海外最大乘用车工厂,更成为中国汽车品牌突破全球化深水区的鲜活注脚。
从 2022 年 260 辆的年销量到 2025 年一季度纯电车型 92.16% 的市场占有率,比亚迪用三年完成了从市场边缘到绝对领导者的跨越。2024 年 7.6 万辆的销量成绩单背后,是 328% 的同比增速,以及 "增长最快汽车品牌" 的行业认证。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同款车型在巴西售价达中国市场的 2-3 倍,这意味着比亚迪已成功摆脱 "廉价标签",建立起与德系、日系品牌分庭抗礼的高端形象。
卡马萨里工厂的特殊性远超生产职能。这座采用 100% 太阳能与水力发电的绿色基地,每年可生产 15 万辆新能源汽车,创造 2 万个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70% 的本地员工构成,配合雨水回收系统与先进污水处理技术,使其成为巴西 "再工业化" 与 "碳中和" 战略的双重典范。正如巴伊亚州工业部长所言:"比亚迪带来的不仅是生产线,更是一套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哲学。"
但辉煌背后的荆棘之路同样值得书写。2023 年巴西政府突然上调新能源汽车进口关税时,比亚迪正处于市场扩张关键期。为应对贸易壁垒,企业加速本地化进程,从调整宋 PLUS 的悬挂系统适应巴西多山地貌,到针对当地家庭结构扩容海豚车型后排空间,每一处细节都凝结着对消费习惯的深度解码。如今 180 家经销商构建的销售网络,更印证了中国品牌从 "产品输出" 到 "生态建设" 的转型。
随着首车下线,比亚迪在拉美形成 "生产 - 研发 - 物流" 全链条布局。卡马萨里工厂将与圣保罗的电动巴士基地、曼瑙斯的电池工厂形成协同,加上新投入的滚装船队,共同构建起辐射阿根廷、乌拉圭等国的战略枢纽。当海鸥车型驶下生产线时,它承载的不仅是 7.6 万辆销量的延续,更是中国汽车工业从 "走出去" 到 "扎下根" 的历史性跨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