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新能源车主圈里有个事儿聊得特别火,起因是国家发改委联合几个部门发了一个通知,这个通知的名字听起来挺正式的,叫《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
这里面有一句话,一下子就戳中了所有人的神经,说的是,那些汽车厂家自己花钱建的大功率充电桩,原则上应该没有差别地对所有车主开放。
这话一出来,可就热闹了。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国家觉得,你车企自己建的那些高档、充电快的“VIP充电桩”,以后不能再只给自己品牌的车主用了,不管谁开什么牌子的电动车过来,都应该让人家能充上电。
这消息就像往平静的湖里扔了块大石头,立马就炸开了锅。
有的车主听了特别高兴,觉得这下可好了,以后出门充电再也不用挑三拣四,看到哪个桩空着就能用,方便多了。
但也有不少人替那些辛辛苦苦建充电站的车企鸣不平,觉得这不公平,人家真金白银地投了几十上百亿,辛辛苦苦把充电网络建起来,怎么能说开放就开放,让别人来“摘桃子”呢?
更有意思的是,大家在讨论中突然发现一个现象,现在市场上卖得最火的比亚迪,还有话题度爆棚的小米汽车,好像压根就没怎么参与这场“建桩竞赛”。
这么一来,很多人就开始琢磨了,国家这个政策风向一变,是不是意味着,那些当初没费力气建桩的品牌,反而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啥也没干就“躺赢”了?
这事儿背后的门道,咱们得好好捋一捋,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咱们得看看,到底是谁在拼命地建充电桩,谁又是这次政策可能影响最大的“当事人”。
要说建充电桩的“狂人”,蔚来汽车绝对是排第一位的。
这家公司在车主圈里有个外号,叫“被造车耽误了的能源公司”,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根据最新的数据,到今年七月份,蔚来自己在全国建的充电站已经超过了五千座,自有的充电桩数量更是接近三万个。
这个数字有多厉害呢?
它差不多是排在第二名的理想汽车的两倍。
蔚来的老板李斌一直都把充电服务当成自己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他还很自豪地讲过,蔚来充电桩充的电,有八成都是给其他品牌汽车服务的。
这种开放的态度和格局,确实给蔚来赢得了非常好的口碑,在行业里都算得上是个榜样。
除了蔚来,像理想、小鹏、特斯拉这些新势力品牌也都在下大力气建自己的充电网络。
小鹏汽车的充电桩也基本上是对所有用户开放的,这一点也做得不错。
但是,理想和特斯拉就有一些自己的“小算盘”了。
比如理想汽车,它普通的充电桩大家都能用,但它花大价钱研发、技术最先进的5C超级快充桩,虽然理论上说其他支持高压快充的车也能用,但实际上,你开个别的牌子的车过去,多半是充不上的。
这些5C超充站,是理想为了自家纯电动车型准备的“独门武器”,是重要的产品卖点,建的也都是在一线大城市的好地段。
特斯拉也差不多,最新的V4充电桩说要全面开放,但之前建的大量V3和更老的充电桩,大部分还是只有特斯拉自己的车能用。
所以你看,这些不对外开放或者部分开放的充电桩,就像是这些品牌给自己车主开的“VIP贵宾室”,不仅充电速度快、体验好,更是一种尊贵服务的象征。
很多车主买他们的车,就是看中了这种专属、省心的充电体验。
现在国家一纸公文下来,要求“无差别开放”,最感到压力的,自然就是像理想汽车这样,把专属充电网络当成核心战略的企业。
他们投了那么多钱,本来指望靠这个吸引客户,如果现在被迫提前向所有品牌敞开大门,那前期的巨大投入和战略规划,感觉就像是给别人做了嫁衣,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然而,就在这些“基建狂魔”们感到纠结的时候,我们把目光移开,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那个自建充电桩数量的排行榜上,你翻来覆去也找不到两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比亚迪和小米。
比亚迪作为全球新能源车的销量冠军,按理说最有钱也最有底气去铺设自己的充电网络,但它偏偏就没这么干,除了在商用车领域有一些布局外,公共充电桩领域几乎是“零投入”。
而雷军的小米汽车,一上市就成了车圈顶流,但雷总似乎也对自建充电站这事不感冒,目前只给车主提供家用充电桩,出门充电全靠外面的公共设施。
他们为什么不自己建呢?
是没钱吗?
当然不是。
这其实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经营思路,可以叫做“轻资产”策略。
比亚迪和小米可能算了一笔更精明的账:建设和运营充电站,是一项投资巨大、回报周期非常长,甚至可能长期都赚不到钱的苦活累活。
与其自己卷起袖子下场当“包工头”,不如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现在中国的第三方公共充电市场已经非常成熟了,行业龙头“特来电”在全国有超过三十万根充电桩,覆盖三百多个城市;“国家队”国家电网也有近二十万根自营桩,高速公路上到处都是。
这些公共充电网络,从数量和覆盖范围来看,已经足够满足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的充电需求了。
比亚迪和小米的策略就是,我专心把车造好,把价格做下来,然后和这些第三方充电公司搞好合作,让我的车主能在全国成千上万的充电桩上方便地充电。
这样一来,既省下了一大笔建站的钱,又能给车主提供一个足够广阔的充电网络。
现在,国家“无差别开放”的政策一来,比亚迪和小米这种“借力打力”的策略就显得格外聪明了。
未来,他们的车主不仅能用特来电、国家电网的桩,还有可能用上理想的5C超充、蔚来的专属快充。
等于说,自己没花什么大力气,就让用户享受到了“友商”们斥巨资打造的顶级充电服务。
这么一看,说他们“赢麻了”,似乎也确实有几分道理。
那么,国家出台这个政策,真的是为了偏袒谁、打压谁吗?
如果我们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就会发现,这背后其实是国家为了推动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更健康、更快速发展下的一盘大棋。
首先,这是为了打破各个品牌之间的壁垒,提升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
试想一下,如果每个车企都建一堆只有自己能用的充电桩,那就会出现这边蔚来的充电站空空荡荡,旁边比亚迪的车主却在排长队等充电的尴尬场面,这是巨大的资源浪费。
国家希望把这些零散的“私人领地”整合起来,形成一张统一、高效的全国大网,让所有车主都受益,减少大家的“充电焦虑”。
其次,这也不是要断了高端品牌自建充电桩的后路,而是引导它们回归服务的本质。
就算以后充电桩都开放了,这些品牌也完全可以通过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来留住自己的客户。
比如,可以给自己的车主更便宜的充电价格,提供充电积分、优先预约、专人引导等“特殊待遇”。
这样一来,既响应了国家的号召,也保住了自己品牌的价值和高端用户的体验感。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个政策特别强调了“大功率充电设施”,这说明国家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大家“有电充”,更是要实现“充得快”。
通过鼓励开放,能让更多车型去适配这些先进的快充技术,从而倒逼整个行业的技术升级,提升我们中国所有新能源品牌在全球的整体竞争力。
所以说,这事儿不能简单地看成谁输谁赢,它或许会让一些前期投入大的企业经历短暂的调整,但从长远来看,一个开放、高效、先进的充电网络,对每一个中国车主、每一个中国品牌来说,都是一件大好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