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元的电动车闲置一个月直接趴窝,门店称电池“饿死了”不保修,车主需注意长时间不用电可能导致电池亏电无法享受保修服务

其实说到这个电池饿死的事,我倒觉得挺有趣的。因为这听起来,像是电池死于饥饿一样,可惜它不是人。这种说法其实挺扯的。电池亏电、欠压,确实会影响一块电池的使用寿命,但饿死两个字,咱俗点说,就是厂家给施个禁令——亏到一定程度,就算再修也不保。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不止一次看到某些品牌强调:长时间不充电,电池会亏到没电回头。这个亏到没电,其实就是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出了点问题,可能电解液干涸了,或者内部电极氧化太严重。电池长时间亏电,坏的速度会比正常使用快。可问题是,正常的放电过程,像我车停一两个月,剩个70%左右,看个人维护惯,没出问题就是正常现象。

说到这其实就让我觉得,厂家真不该把亏电不保修这么一条甩出来,用饿死这词,可能还真的误导了不少人。像我自己,有次打算两三个月不开车,特地把电池充满,然后关掉电源,结果回来发现还是剩不少电。标签提醒:长期不用,关掉电源,存放环境要干燥。

5000元的电动车闲置一个月直接趴窝,门店称电池“饿死了”不保修,车主需注意长时间不用电可能导致电池亏电无法享受保修服务-有驾

这就引出个问题了:是不是电池本身、厂家设计,或者说产品设计的一部分,就存在着误导用户的陷阱?我猜测可能也是设计的现实考量。在供应链中,电池的良好状态确实关系到整体品牌形象。苹果也知道,长时间不用手机,电池会亏得厉害——但它们会告诉你:每半年充电一次,电池就能保持在最佳状态。而这里的每半年其实也是厂家设定的最安全区间。

再硬核点说,你到电池被判定不在保修范围的标准,其实就是估算的:亏电过深,或者电池严重欠压,锁死了内部的保护机制。这个对用户来说太技术化,理解至少要懂个电解液干涸会造成电池死机。问题是,长时间不用电,电池自放电会很厉害,特别是锂电池——其实我算过,常规情况下,锂电每月自放电也就3%左右(样本少,体感估算),也就是说,放个两三个月应该还没事。

问:为什么厂商还不直接装个断电开关?这我也曾想过。或者说——其实你的车可以设个备用开关,让用户自己控制电源供应。这个设计简单,但很少有厂家愿意这么做,估计是因为这样一来,售后和维护就太方便用户了。

我心里也在想,是不是电池饿死的说法,只是个比喻,实际上它还干着别的事情?比如GPS持续运行或者某些内部自检程序,耗电比预期要快。这个在我看,厂家也不是完全没告诉过,APP会提醒你及时充电,但问题是主动提醒能不能够做得更狠一点?谁知道用户是不是会每天关注这个消息?据我观察,很多车主根本没注意到提醒。

5000元的电动车闲置一个月直接趴窝,门店称电池“饿死了”不保修,车主需注意长时间不用电可能导致电池亏电无法享受保修服务-有驾

你会不会想到:厂家把亏电范围限定在非人为损坏内,其实是为自己免责?我觉得有点偏心。毕竟,车主未必知道,电池一旦亏到电压跌破保修线,就没法再享受官方的免费维修。电池放空那么久,正常的化学反应本该还能修复,为什么变得不保了?

说到这我还想到一个细节:我遇到一位维修工人,他曾笑着说,车子没用,电池自己就得‘饿死’。——其实他还想说,电池在放电的内部的保护电路也是在耗电的。这段话也挺搞笑的,有点道理,但又不完全——因为电池本身如果只是静止放电,没有任何外部负载,亏电的速度比想象中慢得多。

我一直在想:是不是这个饿死说法,就等于厂商用一种比喻激发用户共鸣的办法?毕竟,直说亏电就不保修,听着就直白刺耳。你难道会相信,一台全新的电池,几天不充就能饿死?(这段先按下不表)

换个角度看,厂家其实也不得已。因为,电池的寿命限制在那儿,也不是他们的失误。但问题是,用户不懂,觉得充满电就不用管它了,一放就是几个月——但偏偏厂商又要卖新产品,于是出了个亏电不保修的规矩。这种规定,让我觉得像个避责的挡箭牌。

5000元的电动车闲置一个月直接趴窝,门店称电池“饿死了”不保修,车主需注意长时间不用电可能导致电池亏电无法享受保修服务-有驾

这也让我疑问:你会不会不经意间,也成为了被操控的那一方?所有的长时间不用的提示,到底是厂商的良心提醒,还是一种无形的限制?感觉电池饿死这个比喻,太强调电池的生命了。它能延长电池的寿命?还是纯粹是给用户的一个恐吓,让我们更愿意频繁充电?

说到长时间不用,最怕的还是慢慢积累的损害。不像你每天都用,动不动就充个电,损伤少点。一般人真不在意用到亏电那一瞬间的风险,还觉得:新车新电池,怎么可能那么脆弱?但我猜,厂家是希望你觉得亏电=大毛病,一旦形成认知,就算真出了问题,也能直接推给你不关心维护。

可能我没细想过这点——是不是其实很多厂家也知道:用户大概率不会去关心这些深奥的亏电保修规定,所以用点儿比喻怪癖让用户更关注,反而说了算?

这让我挺烦的。你是不是也觉得,电池的自放电和亏电其实没有那么可怕?而更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科学地保护它。早几年我朋友的电瓶车,存放了半年不骑,照样还有50%左右的电量,没说饿死。只是那时我还没什么概念。

5000元的电动车闲置一个月直接趴窝,门店称电池“饿死了”不保修,车主需注意长时间不用电可能导致电池亏电无法享受保修服务-有驾

哦对,那个搞笑的点:其实电池自放电是正常的物理现象,就像冰箱里的水果会慢慢变质,不能无限期把水果放在家里不看。只是厂商喜欢用个饿死来吓唬人,觉得买车的客户一听就怕。超长时间不用,电池问题确实可能多了点。

说到这里,我还记得一位在维修点的师傅随口说:你这电池,要是怕亏电,平常多充充,留点电。这其实挺无奈的——你看,充充的事情,哪有那么复杂?但偏偏他还得跟我讲亏电越深,修理越难。我觉得这就是现实:有些设计,既考虑到了成本,又想给自己留后路。

总的来说。这饿死概念背后,隐藏的其实是行业里对电池寿命的限制——长时间亏电,必定降低它的性能或直接报废。这不是胡编乱造,而是一种折中的标准。只用饿死两个字,多多少少带点感情色彩。

我留个问题:你觉得,作为用户,到底该怎么在保护电池的不被这些规矩捆绑得死死的?是真的没电了就不能修,还是可以用技术或一些小技巧,再把它救活?

5000元的电动车闲置一个月直接趴窝,门店称电池“饿死了”不保修,车主需注意长时间不用电可能导致电池亏电无法享受保修服务-有驾

这段小心算:假设一块电池平均放电3%每月,三个月也就亏个10%左右。正常情况下,充电一次,基本能回到大半的电量。只如果硬再深放电几次,有可能真的给它贴标签——坏掉了。

长时间不用车,除了关掉电源,还应保持仓库干燥,甚至偶尔激活下电池,从根本上减少饿死的风险。不然,那句话,才是带点调侃的真相:长时间不用,电池就会死于饥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