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有个事儿挺有意思的,大伙儿都知道,华为现在在科技界那是响当当的存在,尤其是在智能汽车这块,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好多传统车企都想跟华为合作,觉得抱上了这条“大腿”,就等于拿到了通往未来的门票。
可现实情况真是这样吗?
是不是只要跟华为沾上边,就能立马扭亏为盈,走上人生巅峰呢?
最近,三家跟华为合作最深的车企,赛力斯、北汽蓝谷还有江淮汽车,都陆续公布了上半年的经营情况,结果出来,那可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对比非常鲜明,也让咱们普通人看清楚了很多背后的门道。
咱们先来说说最风光的那个,赛力斯。
这家公司跟华为合作,推出了“问界”这个品牌,现在可以说是市场上的大红人。
根据他们公布的预告,今年上半年,赛力斯预计能赚到27亿到32亿元,这可是净利润,是实打实揣进兜里的钱。
在现在这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普遍还在大把烧钱、亏本赚吆喝的大环境里,能交出这样一份成绩单,确实相当了不起。
这利润不仅高,同比增长率更是吓人,达到了百分之六七十,甚至可能接近百分之百。
这说明什么?
说明赛力斯不仅赚钱了,而且赚钱的能力还在飞速提升。
那么,赛力斯是怎么做到的呢?
关键就在于它和华为的合作模式。
他们搞的这个叫“智选车”模式,跟别的车企和华为合作的方式不太一样。
简单来说,赛力斯把自己几乎完全交给了华为来“塑造”。
华为不仅仅是提供一个零件或者一套系统那么简单,而是从这款车应该是什么样、有什么功能、长什么样子开始,就深度参与进来。
包括车里面的鸿蒙智能座舱、那个被很多人夸赞的智能驾驶系统,还有核心的电机技术,甚至连怎么卖、在哪儿卖,华为都一手包办了。
咱们现在去逛商场里的华为手机店,最显眼的位置经常摆着的就是问界的汽车,这就是华为强大的渠道能力。
在这种模式下,赛力斯就一门心思地负责把车生产好,保证工艺和质量,成了一个顶级的“制造专家”,而华为则扮演了那个最懂市场、最会营销的“产品经理”。
两家公司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效果自然就出来了。
这里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根据公开的数据,今年上半年问界系列卖了超过18万台,这个销量虽然非常高,但相比去年年底最火爆的时候,其实稍微有点回落。
按理说销量下来一点,利润也应该受影响才对,可为什么赛力斯的利润反而暴涨了呢?
答案就在于产品卖得更贵了,也更高端了。
比如他们推出的旗舰车型问界M9,一台车最低也要将近50万,高配的更贵。
卖一台M9的利润,可能比卖好几台之前的M5、M7都要高。
这种产品结构的变化,让赛力斯从过去单纯追求卖多少辆车,转变成了追求卖车的“含金量”,利润自然也就上来了。
可以说,赛力斯是第一个把华为这套“组合拳”的威力完全发挥出来的企业,它用自己的成功证明了,找对合作伙伴,并且毫无保留地信任和配合,真的能实现逆天改命。
看完了“优等生”赛力斯,咱们再把目光转向另外两位“同学”——北汽蓝谷和江淮汽车。
他俩的情况,就没那么乐观了,目前都还处在亏损状态。
根据公告,北汽蓝谷上半年预计要亏损22亿到24亿,虽然比去年同期亏得少了点,但依然是个不小的数字。
江淮汽车同样也是净利润为负。
这就让很多人感到困惑了,同样是牵手华为,有华为的技术加持,为什么差距会这么大呢?
咱们先分析北汽蓝谷。
它跟华为合作推出的品牌叫“享界”,首款车S9,定位非常高,是一款行政级的豪华轿车。
它的目标对手,直接就是奔驰E级、宝马5系和奥迪A6L这些在中国市场根深蒂固的传统豪华品牌。
可以说,北汽这一步棋下得非常大胆,也充满了野心。
而它之所以亏损,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正是在于此。
在公告里,北汽自己也解释了,说亏损是因为在产品、研发和销售渠道上投入了巨大的资金。
这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为了把“享界”这个高端品牌做起来,公司正在拼命地花钱。
建新的生产线、投入大量工程师搞研发、在全国各地建豪华的体验店,这些都需要巨额的前期投入。
这就好比你要开一家顶级的五星级酒店,在装修、采购、培训员工的阶段,肯定是只有支出没有收入的。
北汽蓝谷现在就处在这个“开业前的大投入”阶段。
它旗下的另一个品牌极狐,虽然也很努力,但市场反响一直不温不火,没能成为爆款,所以整个集团的希望,几乎都寄托在了“享界S9”这款车上。
它能不能复制问界的成功,就看上市后消费者买不买账了。
再来看看江淮汽车。
它和华为合作的品牌叫“尊界”,这个名字一听就更不一般了,定位直接冲到了70万以上的超豪华市场。
这在以前,是国产汽车品牌想都不敢想的价格区间。
这不仅仅是江淮的一次冒险,更是华为汽车业务向金字塔尖发起的一次冲击,考验的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制造天花板。
江淮的亏损,原因和北汽类似,也是因为前期为这个超高端项目投入了海量的资金。
而且,江淮自身还有一些别的压力,比如它的传统优势业务——商用车和汽车出口,近些年也受到了国际大环境的一些影响。
更重要的是,要生产一台七八十万的豪华车,对整个生产体系、供应链管理、质量控制的要求,都和生产十几万的家用车完全是两个概念。
这个升级改造的过程,必然是痛苦和漫长的,需要时间来“爬坡”和磨合。
所以综合看下来,我们就能得出一个比较清晰的结论。
北汽和江淮的亏损,并不是因为华为不给力,也不是他们自己不努力,而是因为他们选择的赛道更艰难,起步的时间也比赛力斯要晚。
赛力斯当初是抓住了新能源SUV市场的爆发期,从一个竞争相对不那么惨烈的细分市场切入,抢占了先机。
而北汽和江淮,一个要硬撼德系三强最稳固的行政轿车阵地,一个要挑战前所未有的国产车价格天花板,这个难度系数自然要高得多。
他们现在花的钱,可以看作是为未来更高的市场地位而交的“学费”。
通过这三家车企完全不同的境遇,我们也能更深刻地理解华为在汽车领域的战略。
华为一直说自己“不造车”,但它正在用一种更聪明的方式,来主导和改变整个汽车行业。
它提供的“智选车”模式,就像一个强大的“赋能器”,能把一家有潜力的车企,从里到外进行一次彻底的升级。
但这个赋能器能不能起作用,也取决于车企本身。
赛力斯之所以成功,在于它彻底的执行力和开放的心态。
而北汽和江淮作为老牌国企,有深厚的底蕴,但转身和变革的过程也必然会更复杂。
华为的加入,为中国汽车品牌向上突破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它用自己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号召力,帮助合作伙伴去挑战过去我们不敢挑战的高度。
这已经不仅仅是几家公司之间的商业合作了,它更代表着中国科技企业和传统制造业的一次强强联合,是中国力量在高端制造领域的一次集体冲锋,未来究竟能走到哪一步,值得我们所有人期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