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充电为何这么贵?一度电成本不到 5 毛,车主却要花 3 块?揭秘收费背后的 3 大猫腻,友德充模式值得借鉴

每天给电动车充电的你,有没有算过一笔账:家里一度电才 5 毛多,可小区充电桩充一次电,动辄就要花 2-3 块。明明成本不到 5 毛,为啥收费翻了好几倍?作为深耕充电行业的观察者,今天就来拆解充电费背后的猫腻,顺便聊聊什么样的收费模式才真正合理。

一、“5 毛变 3 块”:充电费里藏着哪些 “隐形成本”?

电动车充电的费用,看似是 “电费”,实则包含了多重环节。以 48V20AH 的小电瓶为例,充满电约需 1 度电,成本仅 0.5 元左右,但多数充电桩要收 3 元;60V32AH 的大电瓶充一次需 1.5 度电,成本 0.75 元,收费却高达 4-5 元。这中间的差价,到底花在了哪里?

电动车充电为何这么贵?一度电成本不到 5 毛,车主却要花 3 块?揭秘收费背后的 3 大猫腻,友德充模式值得借鉴-有驾

二、揭秘充电收费的 3 大 “猫腻”,难怪车主觉得贵

1. 猫腻一:“场地费” 成涨价借口,物业与运营商互相 “甩锅”

不少运营商把 “收费高” 归咎于物业 ——“小区要收场地费,不然没法运营”。但事实上,多地早已出台政策 “叫停” 高额场地费:安徽明确要求物业 “少收或不收场地费”,浙江规定 “场地费不得超过充电服务费的 20%”。
可现实是,部分小区物业仍私下向运营商收取 “进场费”“管理费”,运营商则直接把成本转嫁给车主。更隐蔽的是,有些运营商和物业 “暗箱操作”,通过 “打包收费”(只显示总价,不区分电费和服务费)模糊成本,让车主说不清钱花在了哪里。

2. 猫腻二:“商业电价” 背锅?国家早就明确 “居民电价” 标准

还有运营商辩解:“我们用的是商业电,1 度 1 块多,收费自然高。” 但根据 2025 年 1 月实施的《关于规范电动自行车充电收费行为的通知》,居民小区内的充电桩必须按 “居民合表电价” 收费(约 0.55 元 / 度),与家庭用电同价。
也就是说,“商业电价” 根本不是涨价的理由。可很多运营商仍按 “电费 + 高额服务费” 的模式收费,甚至故意混淆 “电费” 和 “服务费”,让车主误以为 “电价本身就很贵”。

3. 猫腻三:为了 “快速回本”,运营商悄悄 “调慢充电速度”

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的年化回报率约 5%-8%,低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8%-12%)。部分运营商为了缩短回本周期,会采取 “隐形操作”:

明码标价 “1 元充 4 小时”,却偷偷调低充电电流,实际要 6 小时才能充满,相当于多收 50% 费用;

设置 “最低消费”,哪怕只充 1 小时,也要按 2 小时收费。
这些操作看似 “合规”,实则让车主花了冤枉钱。

电动车充电为何这么贵?一度电成本不到 5 毛,车主却要花 3 块?揭秘收费背后的 3 大猫腻,友德充模式值得借鉴-有驾

三、什么样的收费模式才合理?看友德充如何做到 “透明又实惠”

其实,合理的充电收费应该是 “电费 + 合理服务费”,且全程透明。以友德充为例,其模式值得行业借鉴:

电费按居民标准收:严格执行 0.55 元 / 度的居民合表电价,不赚电价差价;

服务费明码标价:根据小区规模,服务费控制在 0.3-0.5 元 / 度,且在 APP 内清晰显示 “电费多少、服务费多少”;

拒绝隐形收费:不设置最低消费,充多少算多少,余额可随时提现;

与物业协商合理分成:通过规模化合作降低场地成本,避免将高额费用转嫁给车主。

这样一来,48V 电动车充 1 度电,总费用约 0.55+0.4=0.95 元,远低于市场上的 3 元,既让车主省钱,运营商也能通过 “薄利多销” 实现稳定收益。

四、充电桩作为民生设施,该回归 “服务本质”

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超 3.5 亿辆,充电桩早已不是 “商业暴利工具”,而是关乎民生的基础设施。合理的收费应该兼顾 “车主负担得起” 和 “运营商可持续”,像友德充这样 “透明定价、控制利润” 的模式,既保障了车主权益,也让行业能健康发展。

最后想问大家:你所在的小区,充一次电要花多少钱?你觉得合理的价格应该是多少?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