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充电越来越快,纯电技术一年比一年牛,车企们花样百出地宣传,可路上一大票人还是不买纯电,为啥?老百姓是傻子吗?真不是。咱就得问一句,你平时买东西,真的全凭广告吹得响吗?
这几年,看着各个厂商的发布会,一个赛一个的牛:五分钟充400公里、十分钟续航加五百,宣传片拍的跟科幻片似得,甚至恨不得说以后加电像充手机一样快。话是这么说,可真到头了,买车的为什么还是一堆人选插混、增程呢?你琢磨过吗?
咱们其实每天在生活里,哪会光看数字,看参数?买纯电,不就是怕路上没电、充不上电,耽误事嘛。厂家动不动拿“焦虑”两个字当挡箭牌,天天说大家是自己吓自己。可真有“用事实说话”的时候,你的广告,甚至都比不过一张图片带来的真实冲击。前两天网上那照片,不就是几个人在高速服务区抢充电桩吗?你说那一幕,咱哥几个要是换自己过去,是上去一块抢,还是乖乖等俩小时、有素质地发抖?
这个问题说白了,跟你手机快充上一百分有什么关系?你要是冲不上,能发挥个啥?我看那图时候真笑出来了,九颗脑袋围个桩,差点打起来。这叫什么——这就叫人性!充电桩少,大家都着急赶路,这跟卖油翁似得,还是擦边球限量版。你厂家说我们超充桩布了多少公里,你把充电速度说得天花乱坠,你真能保证我进了每个服务区都有桩用、能秒速充上?现状是一排桩,三五个有两个是坏的,再来一辆新能源,直接变成社死现场。
再说了,哪怕你充得上,好不容易排上了,人情世故压力谁顶得住?几个急性子在后面盯你,你的车想多充也不敢,没电还得走,谁不是一肚子火?宣传提的是五分钟提一百公里续航,可你连桩都抢不上,这“快”再快实现不了,那就是个大饼。现在高速上的场面已经告诉大家,车不是不行,是这个社会的配套跟不上啊。
还有一点现在厂家肯定不爱听,咱中国有句老话——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所有选插混和增程的人,其实就是不想拼这个运气:万一我进了服务区,前后几十辆,只有仨桩,两坏一占,剩下的咋整?要么拼素质,谁也不争何时能轮到,可能半天温柔等;要么拼脸皮,上阵抢,人前出丑。所以宁可多花点钱,买个有油箱的混动车,到时候真不行,直接烧油顶上,不用受气,心里踏实。
有些厂商说,我们正在加快桩点建设,马上扫清障碍。可现在距离“谁想充就随时随地就充”的理想,还差得远呢。就拿节假日出行来说,堵不上高速已经阿弥陀佛了,真正到充电桩,更多的人不光是控制不住自己的焦虑,甚至是直接上演现实版“鱿鱼游戏”。用一张图骗走你对纯电所有幻想,其实和排队买著名奶茶一样,真去一次就胆寒。
说难听点,纯电车最大的敌人恰恰不是技术,而是人的心理安全感。数据吹得再好,广告拍拍脑袋一顿炫技,社会风气、配套设施能不能顶上?每次看到抢充电桩,脑袋上冒汗,完了搞不好还得骂娘一顿,这样的体验,一次就够把人劝退很久。其实大家买车图啥,不外乎“我想去哪都放心”,不是让我一个堂堂活人在国道上等得像八条狗。
当然,有人会说,城市里用纯电多香,充电桩遍地,家门口一插。可现实不是人人家门口有车位、都能装私桩的。大多数人还是靠社会公共桩,这桩数量和保养,谁天天为你兜底?一旦跑出城,特别到了高速,插混那一句“我还能加油”就像定心丸一样。你想想,现在努力卷技术,不如卷实际体验,宣传不如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广告哪怕再美,不如一场现场抢桩来得“杀伤力”大。
再聊点现实吧,现在新能源的主力仍然是插混/增程,厂家心里跟明镜似得。买这些车的不是不信任纯电,而是相信“事在人为”。你技术过硬,我信;你社会环境不给力,我更信自己的车必须自保。这不叫保守,这叫有一说一。新技术是好,可“新”不等于“省心”,路上遇事,吃亏只能自己认。
你说厂家是不是真的也能体会买车人的痛点?我看有的能,有的装糊涂。每年发布会全都是未来可期、世界领先”,但你要真怕老百姓焦虑,收起那些数据上的自信,把配套建扎实了,把坏桩修好了,把占位的燃油车管好了,你才是真的懂用户。很多时候你只需要一张“全民抢桩”的照片,就比你广告里喊十年“安全无忧”更能说明问题。毕竟用户不是小白鼠,人家敢投上几十万,心里想的不是和别人抢,而是怎么不丢人不误事。
当然,我也听过一些“理想派”劝说,说这都临时现象,再忍一忍就会过去,配套早晚拉齐。可惜,咱们大多数人买车图的是今天和明天的稳定,不是下辈子的理想。如果你体验一次充电被害、气得想骂娘,你还会不记仇?“一次劝退,亲身难忘”,等于直接帮插混/增程添了把火。纯电再快,没桩等于白扯,配套没跟上,再便宜也有风险。
说到这里,很现实的问题还在眼前:你厂商把牌面端上来了,社会配套能不能追上?普通人买车,别管是糙汉子还是姑娘,图的就是开得安心。跑高速抢桩丢人不是个人素质问题,是国家基础设施跟不跟得上的事。厂商都精得很,如果真把用户体验搞明白,广告片不如安排产能去建桩、维保、提升服务。消费者其实什么都明白,嘴上说好不如实际来得稳。
要我说,最终的选择很朴素:技术好归技术好,体验值比数据更重要。谁也不愿天天和一堆人抢充电桩,争输赢不是常态,过时间不会为个新鲜受罪。车嘛,本来就是要给人解决焦虑,你要带来新焦虑,买得起用不起,谁还愿意跟着受气?
总结一句——眼下的现实就是这样,哪怕纯电明天比今天再快一倍,只要配套不给力,一张抢桩的照片比厂家说一百句广告都顶用。老百姓买车是讲实际,技术再嘚瑟,也不如自己不误事来得安心。纯电产业要真想让用户安心,就得把“抢桩”变成“随意充”,这一天没到,哪怕宣传再好,该纠结的还是会纠结,该不买的照样不买。技术和配套,两条腿一块走,广告量再大也顶不上实际体验来得实在。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