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刚熄火,车门还没完全关上,门沿儿缝隙里就掉下一块粘着泥浆的小石子。后轮上挂着的挡泥板努力完成了本职工作,但终究挡不住几滴泥点子的挣扎。隔壁老王穿着藏青色的夹克,正骄傲地拍拍自家老普桑,说一句“还得是老伙计实用,这挡泥板十几年没掉,还新着嘞。”这画面搁二十年前,基本是中国大部分车主的日常。可你现在再去新车4S店转一圈,八成会发现挡泥板这玩意儿成了稀有动物,倒像是个时代的“老古董”。不光年轻车主一脸疑惑,连很多卖车的小哥都得翻翻配件手册才能确定这货还给不给加装。那么问题来了:曾经被老司机们视作“护车神兵”的挡泥板,咋就成了新车的弃子?如果你是新手,看到新车没装挡泥板,会不会心里直犯嘀咕:“这难道不是偷工减料吗?”
摆事实,讲道理。从老车到新车,挡泥板的身世其实挺有逻辑。大约在“三八大盖儿”还上路的日子,马路没什么柏油,满地都是泥点子、碎石子。你的车只要一开,就像个转世的灰太狼,溅泥喷砂不说,还能顺手把路边阿姨的裤腿染半条。车主们那时捧着的是几乎能“托付终身”的家当,一块挡泥板在那时候意义非凡——保护漆面、防止锈蚀,自己省心,别人省裤。连修车师傅都得补一句:“少了挡泥板,这车底盘准早糟蹋了。”
可时间一过,城里乡下的路都修起来了。你今天还要让胶皮挡泥板陪跑吗?答案很现实——大多数车厂已经不屑于给新车标配挡泥板。理由有几条,听起来都靠谱。第一,现在买车跟买衣服差不多,“颜值即正义”。车型设计讲究“空气动力学流线”,轮拱一边加个挡泥板,设计感瞬间断档。尤其新一代SUV和运动轿车,厂商恨不得四个车轮都裸奔,省得挡泥板给外观减分。你说能不能做得漂亮点?设计师摊摊手:“可以啊,你愿意多加点钱吗?”再有,成本比你想的精细。一个挡泥板不贵,一台车生产十个一百个都无所谓,但一年几十万台、上百万台,全国一亿辆,毛利润能多挤出几千吨水来。大厂精打细算,挡泥板就这样被无辜宣判“可有可无”。
也别低估技术进步带来的“良性淘汰”。以前的轮胎花纹浅,排水性能差,下雨溅水飞泥,车底喷一身,挡泥板派得上大用场。现在你来看看,新车轮胎宽胎面、排水槽深,四轮独立悬架拉起来,泥尘都比过去乖了不少。加上车身镀锌、仿刮涂层防生锈工艺逐年滚升级,车漆和底盘本身就结实多了,没挡泥板也没那么容易烂。何况,路上铺得麻利,再烂的路也少了沙石飞扬的机会,挡泥板的重要性就难免被“稀释”成了心理安慰。
当然,空气动力学也站出来发表了反对意见。别小看一块挡泥板。工程师研究过,装了它,高速下风阻上涨,气流扰乱,油耗可能就多花点钱。别的不说,你要是厂家,能掐着点赚,你会为了防点泥巴花钱让整车“吃亏”吗?再加上现在喜欢开快车的人多,没人愿意为了装个挡泥板让操控稳定性打折扣。某种意义上说,行业的“自私”也有点科学依据。
说到底,消费者心理也早变了。有车一族当中,现在“车如衣服”不是夸张——几十万的车,五年就换,新漆面有擦痕?嗐,抛光走起;底盘锈蚀?再发达的城市也不怎么见底盘锈穿的新闻。大部分人对挡泥板的执念冰点下降,毕竟谁会在意牛仔裤的线头该剪还是不剪?
话说回来,真要天天跑工地、乡路、下雨多的地方,挡泥板依旧没被淘汰。这东西不时尚但实用,自己后装也行,动手能力强的还能DIY换色换材质。偶尔遇到加装挡泥板的老车主,心下总会多一份尊敬:那是把车过成了“传家宝”,不是追新潮的活法。
当然,车厂们从没完全扼杀挡泥板这个“工种”。一来万一政策有调整,又能做成选配赚一笔“情怀费”;二来科技说不定再回头,哪天用黑科技材料兼顾流线和防护,挡泥板很可能又能C位复出,让新车主们也排队追捧“挡泥科技风”。
每次分析这类“被时代抛弃的配件”,总让我想起法医的点滴。失去一件“防护装备”,有人淡定,有人心疼,有人说无所谓。可真到用得着那天,哪怕只漏下一滴泥水,心里也免不了琢磨一声:咦,要是有个挡泥板多好?不过话说回来,到底是省下成本一次洗车,还是装个心安配件,这买卖怎么算,其实和人生选择差不多:风范、实用主义、还是心理安慰,每家都有自己的算法。
你的车还留着挡泥板的“念想”吗?下次洗车时,愿不愿花点力气去琢磨下这块小黑板的作用,还是放手走向光滑完美的“裸胎年代”?至于车厂会不会哪天又把挡泥板拉回舞台中央,恐怕只有市场和“泥巴路”能说了算。你怎么看——挡泥板,是旧爱难忘,还是时代淘汰?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