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混SUV销量破6千真相揭露

最近汽车圈里,有一组数据让不少人惊呼“不太对劲”。就是方程豹豹5,3月份卖出了6036辆。一辆卖二三十万的中型SUV,单月销量突破6千,这看起来挺不错吧?但问题是,这个品牌刚出来没多久,没啥群众基础,也不算传统车企,怎么能冲到这样的销量?再联想到它又是插混车型,市场本来就不算大,一些人直接怀疑:是不是在搞“数字游戏”?比如内部冲量、渠道压库、甚至直接烧钱“补贴式卖车”。一时间,讨论声四起,甚至有人说这事可能是“行业乱象”的缩影。

但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可以一步步来拆:销量、价格、车企的策略,这些都得过一遍。先捋清楚数据,再看看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别被表面吓着。

插混SUV销量破6千真相揭露-有驾

6036辆,这个数字摆在那儿,说实话确实有点刺眼。毕竟,同样是插混SUV,坦克300 Hi4-T、坦克400 Hi4-T,一个月也不过三四千辆。深蓝G318作为一个起售价更低的对手,也没冲到6千辆的水平。那么问题来了:方程豹豹5,为什么能干到这个成绩?

插混SUV销量破6千真相揭露-有驾

关键其实在于它的定价和产品策略。这车指导价区间是23.98-32.98万,理论上直指中型SUV市场,但它的市场定位有点“混搭”。既不像传统合资品牌那种偏保守的家用定位,也不是直接对标传统硬派越野的细分市场。更重要的是,它看上去提供了一些“高级感”的细节设计:比如,华为ADS 3.0智驾系统、激光雷达、三块大屏,以及终身免费OTA升级、免费充电桩安装等权益。这些东西堆在一起,让消费者觉得“值”,而且在购车补贴、置换政策上,力度不小。最高2.8万的置换补贴,直接算下来,价格门槛也就20出头,比不少同级别燃油车还友好。

插混SUV销量破6千真相揭露-有驾

但这里就有个问题:这样的“友好”,成本谁来承担?企业卖这么便宜,能赚钱吗?

插混SUV销量破6千真相揭露-有驾

咱们接着往下掰。汽车行业有个特别经典的矛盾,就是“看着卖得不错,其实亏得厉害”。这背后的原因无非两点:一是定价压低了,毛利薄;二是研发投入、营销支出太高,吃掉了大部分利润。方程豹豹5这辆车,毛利润到底怎么样?不好说具体数据,但可以参考一下同行。以插混SUV为例,坦克300 Hi4-T这种车型,长城汽车的财报显示,毛利率已经从早年的20%降到了15%上下。而造车新势力像理想、蔚来,它们的毛利率也在10%-20%之间波动。方程豹这种从零起步的新品牌,初期毛利率大概率低于行业平均。尤其是首发车型,为了抢市场,营销费用、渠道铺设和用户补贴都不会少,短期亏损几乎是必然的。

那么,这种亏损是不是“结构性吓人”?也就是说,它是不是因为某些特定原因导致看上去更惨。比如研发投入,是传统燃油车企的几倍?或者短期烧钱,想换长期回报?从产品配置来看,方程豹豹5把华为ADS 3.0作为核心卖点之一,而这种高阶智驾系统的成本并不低。再加上激光雷达、三目摄像头堆料,直接提升了单车成本。可以说,这种配置策略是“豪赌”消费者愿意为技术溢价买单,也同时对研发团队提出了更高要求。

插混SUV销量破6千真相揭露-有驾

对比一下同行,传统车企在插混技术上的研发投入还算克制,比如长城和比亚迪,更多是采用模块化架构,尽量降低成本。而新势力大多在纯电领域发力,插混业务并不是主攻方向。所以像方程豹这样的新品牌,既要打硬派越野的市场空白,又要和传统车企抢插混市场份额,策略上必须激进,不然根本没有机会抢到第一批用户。

插混SUV销量破6千真相揭露-有驾

那是不是在乱花钱?也不完全是。方程豹的逻辑其实很清晰:它不是为了在短期内赚钱,而是抢一个“高端插混SUV”的细分定位。插混SUV这块市场,竞争压力虽然不像纯电动那么大,但也没多少时间窗口留给新玩家。如果不在初期把产品做得够“炸”,很难吸引用户注意力。尤其是那些预算二三十万的消费者,选坦克、比亚迪高端车型或者合资品牌SUV,本来就是稳稳的选择。方程豹如果不靠配置、补贴、智驾这些差异化亮点去抢市场,那只能拼价格,但价格战打到最后,拼的还是规模和品牌。

插混SUV销量破6千真相揭露-有驾

所以整个逻辑是这样的:花钱烧市场,亏是必然的,但亏得有目标。假如它用高配置和补贴拉到了第一批用户,后续车型的研发和销售成本可以逐步摊薄,那么长期来看,这种“战略性亏损”是有意义的。反之,如果后面的车型没能跟上,或者盈利模式迟迟打不开,那才是真的危险。

插混SUV销量破6千真相揭露-有驾

最后,回到6036辆这个数字。看上去很吓人,好像一个小品牌突然“爆红”,背后似乎藏着惊天秘密。但拆开来看,方程豹的打法其实并不复杂:用补贴和配置打穿市场,用亏损换份额,用高阶智驾作为技术卖点。是不是行业乱象?不是。是不是烧钱买市场?也确实是,但这在汽车行业并不少见。无论是新势力造车,还是早期特斯拉,其实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所以,这事看着离谱,拆下来其实挺正常。要紧盯的,不是它卖了多少辆,而是接下来它会怎么走。如果往后的车型能逐步降低成本,把高研发和烧钱补贴的模式转化成规模效应,那它就不是“离谱”,而是“战略”。但如果后续跟不上,销量再掉下来,那6036辆的高光,最后也可能就变成一个漂亮的弯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