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现在国内汽车市场的热闹劲儿,谁能想到,这背后居然有一出30年前的“合同大戏”?咱们今天就来聊聊德国大众和中国车企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
你可能想不到,大众刚来中国的时候,可不是现在这样风光。那会儿,中国汽车行业还在起步阶段,各种技术都得靠学,人家美国、日本的大牌子根本不带手把手教咱玩,只愿意把工厂当个代工厂,技术嘛,一点都不肯露。
结果轮到德国大众登场了。1984年10月10号,这日子可记住了,在人民大会堂签下合资合同,从此开启了一段“不打不相识”的中德情缘。
不过,说是合作,其实一开始也挺鸡贼。比如那会儿,大众在美国有座工厂停产,中国一汽看上人家的设备,就想买下来用用。本以为能顺利搞定,没想到对方嘴上答应得快,但条件苛刻:你们自己拆、自己运、自己装!听着就头大吧?
更离谱的是,这些设备从美国拆完拉回国,一路海运风吹雨淋,到家时几乎全锈成铁疙瘩。98位工作人员愣是花了21个月,把这些老古董给收拾明白,还搭建起属于自己的生产线。这操作,也是拼了!
最逗的是,那时候国产零件质量跟不上,比如一个方向盘,人家德国审核流程100多道,我们只过6道检测就觉得行啦。所以刚开始,经常被打回重做,大家心里还纳闷:至于吗?后来才明白,人家就是这么较真,对品质死磕到底。
慢慢地,中国车企也学聪明了,不光标准提高,还请来了不少退休的大众专家免费帮忙指导。这波操作,不仅让我们的技术突飞猛进,也让大众赚得盆满钵满——双赢局面妥妥的!
到了2000年前后,美日品牌才姗姗来迟进军中国市场。当时广汽本田、上汽通用一年卖3万辆车,而上海大众直接干到22.2万辆!别看桑塔纳价格贵(90年代上海房价2300元/平米,它卖20多万),照样供不应求。不管公务员还是出租司机,都抢着开桑塔纳,它还连续22年拿下国内轿车销冠,有没有很牛?
更神奇的是,这段合作其实源自一次偶遇。当初我国代表去德国考察,本来只是随便参观一下,却阴差阳错见到了董事长施密特,两边都提议要不要试试合资经营。一拍即合,于是谈判六年三十多次,总算敲定合同。从此以后,中德两国就在汽车圈里绑在一起越走越近。
而且这个合约可是有玄机——25年的期限,到期还能续签。所以现在,大众和我们依然亲密无间。不过,现在画风变啦!以前我们啥都向人学习,现在反过来了,大众竟然主动找小鹏等国产品牌合作,要取经智能电动新科技,比如那个传说中的“充电5分钟跑400公里”,都是咱们自主研发出来的新招数!
甚至宝马也坐不住,在中国设立全球最大研发中心,上千工程师专门研究自动驾驶啥的新潮玩意儿,还琢磨怎么把AI塞进汽车里,让欧美用户眼前一亮。
这一波啊,不止外企捞金,更重要的是,他们越来越重视“中国需求”。毕竟,现在谁抓住咱消费者胃口谁就是赢家。而我们的企业,也从当年的“小学生”变成带头大哥,让老外纷纷投奔学习最新黑科技。
所以,你看看,当初那份以为能占便宜的协议,如今却变成国产逆袭神器。这剧情,是不是比电视剧还精彩?
你怎么看这事?评论区聊聊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