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还真让人生出几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慨。
一位王女士,对小米SU7是满怀期待,等了近半年,眼瞅着就能把这心心念念的车开回家,却被前挡风玻璃上那一点微不足道的瑕疵,搅得心绪不宁。
你说,这25万多块钱的车,就这么卡在这儿,换谁心里能舒坦?
王女士当初是被“雷总”这块招牌给吸引住了,一咬牙,5000块钱的定金就交了。
她选的是SU7 Pro,总价25万2千9百元。
从3月份付定金,一直等到8月7号才付清尾款。
8月9号,她满怀憧憬地奔赴杭州的小米汽车交付中心。
这等待的过程,漫长得仿佛古代的士子在科举放榜前夕,焦灼而又期盼。
终于等到提车,却像秦观词里写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那样,美好的愿景,被一丝丝的阴霾笼罩。
交付中心的接待人员一通电话,告知玻璃上有个“小瑕疵”,大概0.13厘米。
王女士心想,大概是些细小的尘埃或气泡,不影响大局便罢了。
谁知,走近一看,那点儿并非浮尘,而是清晰地烙印在主驾驶前挡风玻璃的内侧。
指腹摩挲,指甲轻刮,都未能将其拂去。
外表看去平滑无痕,但那点印记,却如鲠在喉,清晰可见。
车载记录下的照片与视频,更是无声地诉说着这份不完美。
这情况,着实令人费解。
新车未曾触碰,怎会平添此般“瑕疵”?
工作人员解释为运输途中的磕碰。
王女士遂问能否修复,得到的答复是“无法修复”。
那么,更换整块玻璃呢?
工作人员又表示,可以更换,但需延长车辆的维保时间。
王女士当即回绝,她要的是一辆全然崭新的车辆,而非经过修补的半成品。
再者,以补偿金或积分来弥补?
王女士依旧摇头,她只求一辆无暇的新车。
再仔细想想,这前挡风玻璃,虽是寻常物件,却也是车辆的“明眸”,关乎行车安全与整体美观。
即便工作人员强调此为双层玻璃,即便那“点”不至于立刻引发“炸裂”,但消费者为之支付的是25万余元的车款,期待的是一份完整的体验。
这新车未及“温热”,便已显露出“出生缺陷”,换作旁人,心中也难免泛起波澜。
这玩意儿,遇上夏日炎炎,谁又能断言不会从此处悄然滋生事端?
后来,交付中心方面也表态,愿意为王女士更换车辆。
但这并非全无附加条件:要求王女士先行解绑App。
此举,令王女士疑虑陡增。
“何以如此?”她不禁发问。
若解绑,则意味着与车辆的绑定关系中断,万一新车排队又成遥遥无期,或日后发生纠纷,她手中的维权凭证岂非削弱?
王女士表示,解绑可以,但须得一份书面的解释,说明为何解绑,以及解绑后的具体影响。
然而,小米方面对此却不予采纳。
至此,王女士的疑虑更深。
毕竟,历经半年的等待,付出的不仅是金钱,更是时间和情感的投入。
若贸然解绑,再重排队列,等待的期限便更是遥不可及。
更重要的是,一旦解绑,她感觉自己的维权筹码便已然减少。
孩子即将离家求学,这辆车对她而言,已不仅仅是代步工具,更承载着一份对子女的牵挂与期望。
因此,她提出了明确的诉求:要么全款退车,她已对小米的信任产生动摇;要么,提供一份清晰的承诺,保证更换车辆,并明确交付时间。
小米汽车杭州交付中心的回应,是“会协调处理”,但婉拒了采访。
随后,小米汽车线上服务中心也联系了记者,表示可以优先安排新车,但流程上仍需用户先解绑App。
对于王女士提出的书面情况说明,对方表示交付群内已有流程记录,但承诺准确的提车时间,目前尚无法完全满足。
门店方面也将继续与用户沟通,力求解决。
王女士在与门店进一步沟通后,反馈仍未能获得令她满意的答复。
她已倾向于放弃定金,并尝试追回已付的尾款。
这件事情,细细品味,确实让人感受到一丝“公输机关巧,不如人意”的无奈。
当前,购买汽车,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消费者对品牌的期待,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车辆性能,服务体验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小米SU7作为一款备受瞩目的车型,一旦出现交付上的磕绊,自然会引起广泛关注。
从专业角度来看,前挡风玻璃上的细微瑕疵,若真如工作人员所言,位于内侧且不影响视线,从技术层面讲,或许不至于构成对车辆正常使用的根本性影响。
然而,消费者购买新车时,所追求的是一份圆满的体验,是期待的实现。
一个微小的瑕疵,很容易被放大,因为它直接触碰到了消费者对“新”的认知,以及对“完美”的希冀。
这正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但若这“足下”已有微尘,未免令人心生芥蒂。
更关键的是,在处理此类消费者纠纷时,厂商的态度和流程,往往比问题本身更能触动消费者的神经。
要求消费者在未获书面解释与承诺的情况下先行解绑App,这种做法,极易引发不信任感。
尤其是在信息传播如此迅疾的当下,一次不愉快的消费经历,很容易通过网络迅速扩散,进而影响品牌形象。
王女士的诉求,说到底,清晰而合理:要么退车,要么换车,且需有明确的交付时限和书面的保障。
这不仅是对一辆车的执着,更是对自身合法权益的捍卫。
她希望在孩子离家前能够顺利提车,这份为人母的心意,亦是人之常情,正如“母爱无私,情深似海”。
此事,归根结底,考验的是小米汽车在交付环节的精细化管理能力,以及在处理消费者诉求时的诚意与专业度。
毕竟,品牌的信誉,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建立。
希望小米汽车能够从中汲取经验,在未来的交付过程中,做到更加周全,更加体贴。
此事,您又是如何看待的?
是否也曾经历过类似的“糟心事”?
或是觉得小米的处理方式,是否合乎情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