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北的风吹到国内,没带一丝客气。
人还没下飞机,微信群里已经炸开了锅。
谁能想到,自己有一天能被雷军点名,直接拎着行李箱就去德国赛道看热闹?
朋友圈里的“今夜不回国”成了真事,评论区比春晚还热闹,大家一边酸一边研究下届抽奖操作。
小米汽车、纽北赛道、用户共创,这几个词凑在一起,不像新闻,更像一场大型真人秀直播。
雷军那条“我们特邀小米部分车主,共赴纽北”消息甩出来时,还没等我反应,就有朋友在群里喊:“小米这是要把宠粉玩出新高度吗?”
我忍不住乐了,宠粉?
是宠,还是在圈粉?
说真的,这年头,车企营销没点大动作,都不好意思发朋友圈。
蔚来、极氪、理想,哪个没在纽北刷过圈?
可像小米这样,拉着一群活生生的中国车主去德国,真是头一回。
全程免费,吃住行全包,像不像带着家人去国外团建?
不过,雷军会不会半夜琢磨,这钱花得亏不亏?
你想象一下那场面:德语广播一响,赛道边站着一排国人,举着手机直播,弹幕刷得比赛车还快。
有人说,这场面太像“米粉春晚”,还没人抢不到票。
刷屏的背后,是小米对“用户共创”四个字的再定义——别讲虚的,直接让你去德国跑一圈,体验一把什么叫做品牌归属感。
以前“参与感”只是PPT里的词,现在雷军直接把它变成了大巴车上的现实。
SEO关键词什么的,这里都不重要了,大家只关心一件事:谁能被选中,下一站是不是轮到自己?
这事儿究竟能有多大影响?
别急着下结论。
小米汽车的搜索指数那几天直接翻倍,试驾预约量飙升,短视频平台话题讨论量像开了挂。
有人说,花这么多钱请几十号人去德国,还不如多降点价。
但你看数据,这波流量、热度、口碑都跟着一起飞了起来。
品牌要的是记忆点,不是光靠广告堆出来的“知名度”。
你能想象,几个用户的朋友圈照片,比花几百万做的广告还顶用?
现在的车圈,流量就是生命线,谁能玩转用户,谁就能多卖几辆车。
当然,这种操作方式,外人看着新鲜,老车主却未必都买账。
有人在群里发牢骚:“又是抽奖模式,我们这些老用户呢?”
还有人调侃:“纽北赛道飙得飞快,回到北京还是得堵在四环上。”
讲真,赛道和日常生活的距离,比你家到单位还远。
纽北的极限性能体验,真能让普通人买单?
可能有人就为了朋友圈装个X,也可能有人真的想体验速度与激情,谁知道呢。
聊到这儿,突然想起乔丹当年打完总决赛,耐克给粉丝们搞专属训练营。
人家那种“我和品牌有故事”的体验,早就成了体育营销教科书。
小米这次纽北行动,换汤不换药,就是要把“粉丝经济”玩出新花样。
不是所有人都能去德国,但每个人都能在社交媒体上刷到这场秀。
能不能转化成销量、忠诚度?
没人敢打包票。
可只要有人愿意在评论区里自称“被小米感动哭了”,这钱就没白花。
说用户宠粉,其实也不全是。
你看李佳琦直播出事、流量明星塌房,哪个不是因为距离感失控?
品牌和用户,太近了怕腻,太远了怕凉。
小米这次把用户“抬”到主舞台,玩的是情感营销的极限操作。
风险当然有,万一服务没跟上,用户落差感立刻就能冲上热搜。
情感绑得太紧,有时候反而会出事。
这种事,谁心里没点数?
再往深里说,车圈的“宠粉”背后,其实是竞争升级的无奈。
新能源车市卷得像高考冲刺班,连赛道都快不够用了。
小米选择纽北,既是技术自信,也是资源倾斜。
说到底,雷军就是要用一场极致体验,给小米汽车贴上“敢于冒险、敢玩、敢花钱”的标签。
你以为品牌要成特斯拉,光靠造车哪行?
得让用户觉得自己“属于这里”,才有可能继续买单。
其实,品牌和用户的距离,说近不近,说远也就一条朋友圈。
小米汽车的这波操作,是一次品牌、产品、情感、技术的四重奏。
有人在德国赛道上欢呼,有人在家里刷着短视频酸溜溜地评论。
有人说小米是圈粉高手,也有人觉得这只是“套路”。
可谁又能拒绝一场说走就走的德国之旅呢?
你要是被抽中,敢说自己不发朋友圈?
你看,纽北的风还在吹,热搜也不会停。
小米、雷军、用户、赛道,搅成了一锅热乎乎的大杂烩。
到底谁能笑到最后?
没人知道。
反正现在,谁敢“宠粉”到这种地步,谁就有资格坐在舞台正中央。
你会不会在下次抽奖前,偷偷把自己朋友圈的头像换成小米汽车?
别笑,说不定下一个去德国的人,就是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