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商百万智能驾驶保险盘点:限制生效条件多为补充保障

给智能驾驶上保险,成了车企新一轮的营销亮点,可是真的能帮忙分担智能驾驶的风险吗?

最近,许多车企接连推出了智能驾驶保障服务,强调“放心”“无忧”,甚至吹着“保底”的招牌。

九派财经整理了一下市面上各大车企推出的智驾险产品。截至目前,宣传保额最高的莫过于阿维塔的六百万无忧方案。在智能泊车场景下,比亚迪的兜底服务最具保障性,不走车险,也没有上限。而在智能行车场景中,责任认定规则相对最明晰的则是小鹏汽车,他们首次提出,行车场景的保障时间从功能激活开始算起,一直到退出后5秒为止。

汽车制造商百万智能驾驶保险盘点:限制生效条件多为补充保障-有驾

不过,百万智驾险并不能完全覆盖所有风险,从海报上那个显眼的百万字样到真正的理赔金额,车主们还得满足一些生效的条件,而且得先用车险赔付,才能作为损失的补偿。

一位车企的智驾网络安全工程师告诉九派财经记者,智驾险的最终目的在于借助创新的保险模式,解决自动驾驶推广过程中责任界定、风险分担以及社会信任等难题。不过,目前由于车企自己难以确保智驾的绝对可靠,所以他们就会选择用智驾险这种方式,和保险公司一块分担可能出现的损失。

一位车企的智驾人员向记者透露,由于技术限制和商业压力的影响,智驾险的设计偏离了理想状态,现在的智驾险更多是为了推动销量而设计。

就像过去汽车行业不断上演的剧情,一家扔出新玩法,其他企业也马上纷纷加入角逐。一位车企的员工说,眼下对某些品牌和车型来说,抢订单才是当务之急,短期内智驾险对他们来说确实挺有用的,能帮忙跟上这个节奏。

可是隐藏的风险也明显存在,比如理赔手续繁琐、判断标准不够清楚,再加上车主的风险防范意识可能会有所降低,结果可能会引发一些反效果。这也是不少车企没敢盲目跟风,把钱押在这上面的原因之一。

生效的条件是,保障的场景、目标客户以及事故认定都必须满足一定的限制和规定。

现在市面上的智驾险都标榜自己提供智能驾驶方面的保障,可实际上,各家的保障范围和场景运用还是各有差异。

大部分车企推出的智驾保险方案都包括智能泊车和智能驾驶两个方面,但像长安汽车在2019年推出的自动泊车责任险,以及比亚迪最近推出的服务,基本上只保障了前者。

像广汽这些车企,在停车场景里会给车主选择是否要启动保险,而在智能驾驶场景中,车主得先配置足够的车损险和三者险,然后才由车险来赔付。

比亚迪强调的“兜底”措施,主要只是在停车场景下实行,不涉及保险流程,没有设定赔付上限,也不限制第一个车主,维修和赔偿全部由厂商来负责。

这样“兜底”的底气,主要源自两个场景控制难度的不同。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跟九派财经记者说,车企其实还是会考虑车险的盈利情况,泊车场景下速度慢、人员少,安全系数高,就算发生几次剐蹭事故,车企也有信心做好赔付。

天使投资人郭涛讲,智驾险在不同场景上的差异归根结底,是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赔付成本的动态调节。泊车场景损失一般不大、可控,反倒道路行驶可能引发严重伤亡事故。

一些车企也会对目标客户群设有限制,比如小鹏汽车规定,购买智驾险的车主必须是在官方合作渠道购买新车险或续保的客户才行。有的品牌还要求车主在特定的促销期间下单才能享受到这个权益。

事故认定算是最重要的生效条件啦,大部分车企都明确要求车主要承担责任,而且事故原因得跟智驾系统有关才行才能得到赔偿。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判断标准就是事故发生时,智驾系统是否处于开启状态。

超越L2级(组合驾驶辅助)和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那道分界线,就等于责任主体的转变啦。在L2自动驾驶时期,驾驶员得随时准备接管车辆,那就得对事故负责。到了L3级,责任就归主机厂或智驾供应商啦。现今,国内在售的所有智能驾驶系统都还没有达到L3级的水平呢。

所以,车企的细则里特别强调,驾驶员得对路况保持警觉,随时准备接管车辆。一旦用户没有按照《用户手册》的要求操作,比如“脱眼脱手”或者没及时接管车辆,就有可能被拒绝赔偿啦。

一些车主反映,关于智能驾驶退出的机制还没说得很明白,判定上有点模糊,让他们犹豫不决。在发生意外的几秒内,驾驶员很难做出反应,要是紧急制动系统检测到有人操作,就会自动退出,系统会默认让驾驶员接手,所以也满足不了车企讲的“系统开启状态”才可以理赔的条件;要是不及时干预,就会被认定为没有尽职,没能及时切换到智驾,赔付的风险还是存在的。

在一次媒体座谈中,小鹏汽车自动驾驶产品的高级总监袁婷婷提到:“所谓‘人机共驾’,其实本质上还是人在驾驶,智能驾驶险是保障NGP在跑时的情况,所以在‘人机共驾’期间是不在保障范围内的。当人机共驾结束后,只要进入NGP状态,直至NGP退出后5秒内,智能驾驶险才会提供保障。”

郭涛告诉九派财经记者,智驾险的推出意味着技术风险的社会分摊体系已经形成,不过还需要完善三大基础标准。

得先把OTA升级前后责任追溯的规矩搞清楚,搞明白软件升级中断搞出系统故障,这责任该归谁。

还得定个在人和车一块驾驶的情况下,谁的操作权算哪块的标准,比如把方向盘扭矩的界限值、注意力监测的数据信息等这些重要指标,量化出来,搞明白。

再者,还得统一事故发生前30秒系统日志的司法取证标准,比如数据完整性的验证方法和加密流程的认证步骤,确保每个环节都规范到位。

【2】百万之“名”,其实大多智驾险都算是车企推出的附加增值服务。

除了长安汽车推出的“自动泊车使用责任险”属于责任保险之外,其他的智驾险基本上都算是车企自己推出的增值服务方案。

市面上涵盖智能驾驶场景的智驾险,启用的前提都是车主得先买好交强险和商业险。赔偿的部分,通常是扣除车主已经通过交强险、商业险和驾意险等保险获得的赔付后,剩下那部分的损失。

一位保险销售员跟记者聊天时提到,现在不少车主买车险,都会搭配商业险、交强险和驾乘险这三大块儿。商业险里面,很多人会选保额在300万左右的第三者责任险,车上人员责任险一般带个2万到5万元的保额,医保外用药和车损险则多选20万到30万的范围,而驾乘险的保额通常也是设在300万左右。

有些车主会根据自己对风险的偏好来挑选投保方案。一位在上海的保险销售员跟记者说,很多人会选择大概400万左右的驾乘险,保障每座座位在60万到80万之间。

一位业内人士说,这样的组合基本上能应付大部分事故带来的损失。根据各家智驾险的具体条款整理,智驾险的生效条件中对车主投保的险种也有限制,比如,大部分公司都规定车损险必须全额投保,小鹏汽车在细则中还特别强调,第三方责任险的保额必须大于或等于一百万元。

郭涛提到,一般的碰撞事故经过车险赔付后,真正出现高额赔偿的可能性不到5%。所谓百万额度,主要是为一些极端情况准备的,而不是用在那些发生几率低、损失也不大的日常维修上。

百万额度的保障其实只是个大概的数字,真正的情况还得看超出车险赔付部分的具体金额,以及各种险种的保额上限。车险出险后,后续的保费也会受到影响。业内专家跟记者说了,一次不是人伤的事故,保费变动其实不大,但如果涉及到人伤,第二年的保费涨得会很明显。

理想的智能驾驶保险,得靠研发的积累慢慢“长”出来才行。

基因实际上决定了一款产品的设计思路。一位汽车公司智能驾驶方面的专家跟记者说,给智能驾驶相关保险买单,原则上不该由消费者出钱,也不该由销售部门来负责,更应该由车企的研发团队来承担,“研发能力+保险理赔服务,才是车企给消费者的产品承诺和效果的体现。”

从这个角度看,理想中的智能驾驶险应该根据车企的具体研发环境和水平来设计,这样才能更明确技术在实际使用中的边界范围。此外,整个行业也需要一套更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操作流程。

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曾建议相关部门赶紧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把不同级别智能驾驶汽车的事故责任划分写得清楚,同时也希望制定智能驾驶保险的行业标准和技术指南,为保险公司和车企提供明确的操作规范,推动智能驾驶保险业务的健康发展。

一位业内人士提议,交管部门、保险公司和车企应该携手打造一套独立且不可随意更改、客观公正、可以量化的评价体系,而不是凭车企一方的感觉。这套标准可能未必绝对公平,不过必须符合上述的要求。

九派财经实习记者林婉娜,记者舒家奎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