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厂里一个老同事抱怨,说他的车钥匙没电了,晚上下车回家一摸黑都找不到钥匙孔。这个细节,真让我觉得,搞车设计的人,有时候是不是没站在用户角度好好想想?车的体验好不好,这些不起眼的小地方,往往最能决定你对车的满意度。
拿我自己开了快半年的2024款朗逸1.5L自动五百万来说,说个实用的细节。你们知道吗?它的大灯设计挺贴心的。只要把大灯旋钮拨到AUTO档,天一黑,大灯自己亮起来。下班晚,外面突然下雨,没必要再手动开灯,省心又安全。更有意思的是,当你用钥匙解锁车门时,车头灯也会自动亮起,那个感觉贼有仪式感——就像车在说,欢迎回家。我跟朋友提起,他还说,这是他体验过同价位车里少见的细节,别的车解锁还得挤在那里糊弄一下远光灯开关,可朗逸这设计是真的用心。
不过要说自动亮灯,我先前夸得有点过了,实际情况是这功能还是有局限。比如白天过隧道或阴天,灯感应就反应不够灵敏,需要手动干预一下。倒不是朗逸独有问题,整个家用车级别里,智能感应灯这块还没达到人人用得上的稳妥程度。毕竟感应系统多依赖光线传感器,遇到复杂光环境容易跳戏。所以,咱们还是得乐观看待。如果厂家能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应该会好很多。(这段先按下不表)
除了灯,安全带高度调节是我每次坐车必检查的细节。说实话,很多车不太重视这个小部件。朗逸这块设计有个凸起按钮,轻按一下就能上下调节安全带高度,适合不同身高的驾驶者,避免安全带勒脖子或者勒肩膀。我的一位做驾校教练的朋友特意跟我讲了这事儿——他看过不少车,因为安全带调节不方便,导致学员动作怪异,甚至扣不好安全带,刹车时一阵叫。对比市面上有的车,安全带只能固定不动,甚至连调节按钮都没做明显标识,朗逸这个设计就显得贴心多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回想开朗逸时发现的另一个小惊喜:车内后排的小挂钩。以前真没咋在意过,直到带家里娃出去野餐时才觉得它特别实用。你知道那种带娃出门,一堆小包小袋满车乱放的画面吗?有了这挂钩,可以把孩子的小帽子、外套、小零食袋挂起来,省得东西东倒西歪地到处跑。说实话,这个设计放同价位SUV里挺少见,算是我心里的朗逸隐藏福利。这小挂钩承重有限,挂水杯这种重东西还是得靠保险起见。
说回供应链的角度,咱们常说车上每个零件背后都是一个复杂的博弈过程。拿这挂钩来说,成本其实不高,就是一小段塑料+装配工时。但设计决定了供应商选择、装配线上的新增工序,车企得权衡加一件多花了多少钱,能不能卖出更好的用户口碑和回头率。所以有时候设计师的烦恼是,这点小改变怎么说服老板和采购部门买账,稍不注意就被砍掉。有没有觉得这种内部博弈跟家庭装修时想加个柜子,但泥工老说费事一样麻烦?
有次在4S店一哥们跟我聊天,他说:其实咱们车主喜欢的这些小设计,厂里不一定看得上,觉得没啥技术含量。他那话顿时让我意识到我有点期待过高了,不能只盯着设计师这边,还得了解供应链与决策层的逻辑和压力,这活儿才算圆满。
顺便给大家算个账,朗逸1.5L自动五百万的百公里油耗官方标称6.2L,我自己实际开下来,市区堵车状态,大概7.5L,算下来一公里油耗成本大约0.5元左右(6.8元/升)。相比其他同级别轿车,差不多水平。油耗数据不是唯一标准,但无形中也反映了发动机和变速箱调教的大致功夫,细节决定体验,这点或许也能成一个侧面佐证。
说点闲话,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开车久了特别挑前排头枕形状,我一开始对朗逸头枕还挺无感,后来开了一趟长途,发现它的柔软度和支撑角度挺舒服。那一趟开了大约300公里,我同伴居然说:这个头枕设计能给个赞,你都知道给我介绍哪个汽车头枕更舒服不?这意外的点赞让我倍感欣慰。大细节,小体验,你懂的。
咱们聊细节也不能全靠感觉,有时候东西做得太聪明反倒不好用。我前几天还纠结过中控屏的多层菜单设计,太深了,开车时操作不够顺手,算是朗逸上我觉得可以改进的一点。这告诉我,设计得太复杂,反而不利于驾驶安全,这种权衡其实比想象中更难。
对了,给大家抛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发现,那些简单到极致的细节往往最打动人?是不是有时候我们被豪华配置忽悠了,反而忽略了这些无声的设计带来的价值?
汽车设计就是一个说故事的过程,通过无数小细节的拼接,让一辆车变成一个懂你、陪你日常生活的伙伴。朗逸五百万的设计一路下来,虽不完美,但细节真诚可感。这种感受,可能你坐别的车也体会不到。
你们车上有没有那种嘿,这设计真贴心的小细节?分享一下呗,我挺感兴趣。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