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R1300GS加价6万还要等两个月?这台249公斤的旗舰ADV,为何让老车主直呼“看不懂”却又难以割舍

宝马R1300GS加价6万还要等两个月?这台249公斤的旗舰ADV,为何让老车主直呼“看不懂”却又难以割舍

去年冬天,一位骑了十几年GS的朋友跟我吐槽:新车刚提回来,在山路弯道轻点刹车,后轮突然侧滑了一下。当时他整个人都懵了——这可是顶着“全路况之王”名号的机器,怎么会在铺装路面出这种状况?后来拆开一看,原来中规版配的Metzeler轮胎,跟欧洲原厂那套Michelin压根不是一路货。这事儿传开后,圈子里炸了锅。

说实话,我自己上手R1300GS时,第一感觉还挺惊艳的。那台全新的1300cc水冷水平对置发动机,低转扭矩响应确实比老款R1250GS爽快不少,107千瓦的功率数据摆在那儿,高速并线超车基本不用多想。城市里骑,油耗大概也就5个出头,比之前那台“拳击手”省心。但问题恰恰出在这些看得见的进步之外——那些藏在细节里的东西,才是真正让人纠结的地方。

宝马R1300GS加价6万还要等两个月?这台249公斤的旗舰ADV,为何让老车主直呼“看不懂”却又难以割舍-有驾

比如档位逻辑这事儿。冷车启动后,1挡升2挡那一下总要顿一顿,不知道的还以为变速箱出问题了。后来才搞清楚,这是宝马为了保护新发动机设的“冷机保护”,水温没到60度,离合接合就是慢半拍。工程逻辑上说得通,可用户手册里压根没提这茬,好多人跑去店里折腾了好几趟。今年3月OTA升级倒是改善了不少,可早期车主还得自己掏钱刷程序,这体验确实说不过去。

电子悬挂那套EVO ESA系统,账面参数漂亮得很,每秒调整500次阻尼,六种模式随便切。但实际骑下来你会发现,选“Enduro”模式走非铺装路面,后悬挂还是偏硬,根本没自动软化。得手动再调到“Enduro Pro”才行,这对新手来说就是劝退设计。花了大价钱上的配置,结果用起来还得琢磨半天,多少有点尴尬。

最让人窝火的还是提车那档子事。去年第四季度,好几个城市的经销商直接开口要加价,高配专业版加3到5万算客气的,有人晒出来的聊天记录里,加价6万还得排队两个月。宝马中国虽然发声明说禁止加价,但底下执行根本管不住。供应链紧张是实情,可这种操作实在伤口碑。你想想看,一台定位高端的旗舰车,居然搞成了像抢茅台一样的戏码,多少有点离谱。

宝马R1300GS加价6万还要等两个月?这台249公斤的旗舰ADV,为何让老车主直呼“看不懂”却又难以割舍-有驾

当然,话说回来,这车也不是没亮点。那套全新钢管编织主车架配合铝合金副车架,扭转刚度提升了18个百分点,整备质量还控制在249公斤。有媒体在赛道实测,单圈成绩比R1250GS快了两秒多,弯道侧倾角到52度还稳得住。这操控水准放在ADV里头,确实算得上顶尖。长途跑高速的时候,那个双层可调风挡也挺管用,120公里时速巡航,风噪比老款小了一截,骑几百公里下来不觉得累。

但问题还是那句话——好的地方被舆论盖过去了,坏的地方反而越传越凶。比如灯光系统,近光截止线偏高,夜里会车容易晃到对面,虽然符合国标,但实际用起来确实不太友好。还有座桶储物空间,只有12升,跟本田Africa Twin的21升比起来,实在有点小气。USB-C充电口藏在油箱盖里边,下雨天插拔不方便,这些细节明显没照顾到咱们这边的用车习惯。

售后这块儿也是个坎。全国才37家店能深度维修,换个ShiftCam组件得等德国空运配件,一等就是快一个月。三四线城市的车主更惨,有时候压根找不到件。宝马说今年底要把配件覆盖率提到90%,但眼下这状况,短期内还真没法改善。

宝马R1300GS加价6万还要等两个月?这台249公斤的旗舰ADV,为何让老车主直呼“看不懂”却又难以割舍-有驾

最隐蔽的问题或许是排放合规带来的妥协。为了过国四标准,排气系统加了GPF颗粒捕捉器,背压上去了15个点。虽然ECU做了补偿,但细心的人还是能感觉出来,低转有点闷,高转反应也慢一拍。对比欧版没装GPF的车型,中规版峰值功率少了3千瓦左右。这事儿在圈子里被叫做“国版阉割”,情绪自然不会好。

骑了这么多年车,见过太多“纸面强大实际复杂”的例子。R1300GS技术上确实走在前面,动力、车架、电控都拿得出手,可那些配置差异、服务短板、本土化滞后的问题,实打实地摆在那儿。你要说它不行,那操控和动力又确实让人挑不出大毛病;你要说它完美,那些槽点又足够让人纠结很久。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高端困境”——技术做到位了,体验却未必跟得上。对于真正想买的人来说,这些问题得自己掂量清楚。毕竟花二三十万买台车,图的不就是省心舒坦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