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就在芜湖的一场展馆里,科技的未来似乎正在悄然改变。这是2025奇瑞全球创新大会,一个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科学家、学者和汽车行业尖端人才的盛会。初到展馆门口,我还没来得及进入会场,就已经被眼前滚动播报的大屏幕吸引住了——“中国汽车 全球冠军”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人群中熙熙攘攘,有人用流利的德语与同伴交流着,有人举起自拍杆,展现无数创新车型与“奇瑞瑶光2025”战略交相辉映的背景墙。空气里弥漫着现代科技与未来主义的味道,仿佛能闻到服务机器人墨茵的蓄电气息。
奇瑞汽车的这场盛会不仅是一个全球创新在中国呈现的舞台,还是一次让中国制造自豪满载的深度展示。你可能不知道,今年前三季度,奇瑞已经在销量、新能源、出口等多方面迎来了历史性突破,全世界范围的累计用户数量已经达到1772万。一个汽车品牌,能够走进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成就“中国汽车”的全球代表,这当中少不了“老奇瑞人”多年来的一路摸索和坚守。
说到奇瑞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会想到二十年前那款风靡全国的小轿车。而今天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个背负“平民品牌”记忆的汽车制造商,摇身变成了全球新能源汽车与智能化面积最广、技术突破最强的品牌之一。作为记者,我在会场内亲眼见证了奇瑞如何用科技书写历史,又如何用创新聚焦未来。
先说说的主论坛,首次响亮提出的“全球共研、技术开源与生态共生”这一理念。在论坛台上,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神采飞扬地谈论企业发展,他提到一句让人拍案叫绝的话:“企业做产品,所见之处都是用心,未见之处都是良心。”他的这番言论获得了台下阵阵掌声。旁边的福耀大学校长王树国更是坦言,这样的经营理念无疑是企业在未来竞争中开辟正道的关键。现场,我看到来自全球国际知名学府的校长齐聚一堂,他们认真聆听奇瑞展示自己在新能源与智能化领域的成果,时而记录,时而低声交流,而我能感受到一个品牌的力量已经跨越国界,正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对象。
走进展馆,科技的震撼感不止一点点。芜湖博览中心的两层展区被利用得淋漓尽致,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奇瑞集团旗下车型的许多尖端技术展示。我顺手摸了摸展车,能感受到金属表面打磨的精细。开阳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在展位前娓娓道来些许幕后故事——“我们通过产学研的三位一体机制,实现了从课题研究到落地生产的闭环。这不是传统的科研,而是落到实处的‘双向奔赴’。”这句话让我眼前一亮。听似简单,实则标志了中国汽车制造业迈入注重成果转化的新阶段。
不得不感慨,这次大会不仅有来自全球的顶尖科学家为奇瑞提供世界级技术支持,更有奇瑞与全球研发网络的深度协作。据公司统计,他们已汇集了30000多名研发人员,还推出了16个KD工厂以及8个国际研发中心,合作伙伴更是包括28位首席科学家。这些信息或许对普通人来说显得冷冰冰,但现场的展示无疑赋予了一切数据和成果鲜活的生命质感。
比如展馆内,那款名叫纵横G700的新能源量产越野车就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拥有IP68级防水技术,还能够涉水深达970毫米,甚至配备了双动力推进系统。就在两天前,我还从工作人员口中得知,它刚刚完成了横渡长江的壮举。这辆车就这样在荆流之中穿行,没有丝毫的迟疑,让人震撼不已。
而另一个打动我的展品,是奇瑞集团自主研发的智能机器人——墨茵。它已经是第二代产品了,据奇瑞墨甲机器人副总夏鹏向我介绍,这款服务机器人可以自主学习技能。现场,它不仅能从超市取物,还能拉开汽车车门,为消费者倒饮料,使功能不再局限于简单任务执行。当墨茵灵活地操作物件时,引来了一阵惊叹:你能感受到科技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未来与美丽的新生活方式。
可以这么说,2025奇瑞全球创新大会不仅展示了奇瑞在智能化与新能源领域取得的技术突破,还以开阳实验室的战略联盟为基础,进一步打开了全球共享与协同创新的大门。科技的根基不只是提供服务工具,更是推动整个行业的前行力。一次技术的开源,不只是奇瑞的战略创新,更是传递对未来的可能性信条。
在会场逐渐散场时,我看向人群里的一个老技师。他衣服口袋里别着一把小型螺丝刀,袖子上偶尔透着点机油的痕迹。他在退场时,嘴里念叨着“幸亏这次来了”这样的随性话语。与他挥手小聊两句,了解到他从事汽车维修近15年岁月,今天特地请了假打车全程来回,便只为看看这些所谓的特别研发。听到这些,我不由得心有戚戚:中国制造的未来,不止于成为全球冠军,还将书写历史的新篇章。oka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