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新能源车,像街角那家刚开张的小众咖啡馆——门口站着几个人探头看一眼,有人进去试了杯手冲,说味道怪好;更多人摇摇头,“油车才是正统,这玩意儿能活几年?”
结果现在翻开专家预测,比亚迪、奇瑞被直接写进“百分百存活”名单,吉利九成把握,长城八成,而理想和零跑也有七成机会。
这阵仗,就像有人提前拿到剧本,可汽车圈从来不按台词走。
王传福那句“大洗牌来了,要淘汰掉上百家车企”,听起来更像一个老玩家拍你肩膀说:“兄弟,这局真刀真枪,不是斗地主。”
前两天刷新闻,我愣了一秒,上汽跟华为拉手搞了个叫“尚界”的新品牌,广汽也宣布与华为共创“启境”。
这画面就像两个学霸突然组队去参加歌唱比赛,你知道他们都有实力,但忍不住想:他们到底要唱什么调?
而比亚迪呢,一副“不忙找外援”的姿态,全栈自研技术一路狂飙,那种别人刚研究出菜谱,它已经在全国连锁,还顺便发明了智能炉灶的节奏。
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比亚迪的底气,是在仰望U8 L鼎世版发布会上。
9月12日那天,不是灯光舞美让我惊讶,而是那辆方正如碑的SUV静静立在那里——三处镶嵌24K真金甲骨文标志闪得人眯起眼睛。
这不是单纯炫富,是一种文化上的肌肉秀,让你直觉这是中国造,而且只能在中国造出来。
高端车讲故事容易翻车,因为买它的人嘴刁心精明。
U8L里面铺柚木和黑胡桃木纹路,脚垫用纯羊毛,看起来就是把移动行政套间搬进你的生活。
我摸过座椅,那14点按摩功能可不是噱头,高速堵到怀疑人生的时候,它能救回一点尊严。
但这些细节背后,其实是在抢占心理高地——企业家需要事业气场,也需要生活态度,你买的不只是1160公里续航,更是一份身份感、一种审美,还有民族情绪的一部分。
很多人没意识到的是,比亚迪做仰望,并非只为了卖贵车,也是给自主品牌打样。
过去五年,从蔚来、小鹏,到理想,都试图打造自己的豪华符号,但多数卡在技术链或供应链某一环。
有时候等别人交作业等到花谢。
而比亚迪全栈自研意味着它不用等任何人,自家的芯片、电池、电驱系统都能自己迭代更新,在未来竞争越来越烈的大环境里,这是生死线上的护身符。
当年特斯拉Model S第一次进入国内,人们惊叹的是加速性能;如今,中国高端电动车拼的是设计语言和文化表达。
所以仰望用了“鼎”作为核心元素——古老又权威,还带着仪式感,把科技包裹进传统符号里,看起来特别“中国原创”。
这种东西对外国媒体也是杀器,他们懂参数,却未必读得懂其中藏着的文化暗码,那股陌生反而让产品显得高级。
今年的新入局者越来越多,各路资本热钱涌入,“跨界造车”甚至变成段子素材,从手机厂到房产商都嚷嚷要分杯羹。
但冷冰冰的数据摆在那里:中国目前登记在册新能源相关企业超过3000家,其中真正具备量产能力并且稳定交付的不超过10%。
王传福预言淘汰上百家,不是危言耸听。
有些公司冲进去只是蹭热点,没有长期战略,只靠补贴续命,一旦政策收紧或者技术跟不上,很快消失在人群中,就跟那些网红奶茶店一样,你还没喝第二次它就关门了。
还有一种尴尬玩法值得提一下——一些玩家盲目追求合作光环,比如挂上某科技巨头名字,以为瞬间获得免死金牌。
但合作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如果核心产品力不足,即便联名出了爆款车型,也很难撑过持久战。
在这一点上,比亚迪选择单干路线反倒更踏实,通过不断积累技术壁垒,让自己拥有议价权与创新自由度。
不然合作最后可能演变成互相拖慢速度,两边的人心里都默念一句:“早知如此,当初何必?”
至于这份未来存活率预测,有没有可能改写?
当然。
一场能源革命、一项突破性材料应用,都足以让排名大洗牌。
不过消费者更关心的不止是谁能活下来,还关心这些幸存者是否真的懂我们的需求。
一辆好看的、高配置的新车固然吸引人,但如果售后服务糟糕、软件体验卡顿,再漂亮也留不住用户。
这事考验厂家对整个生态布局理解有多深,比如怎么让充电网络既方便又靠谱,不至于半夜找桩找到满街骂娘。
我期待看到自主品牌之间更多良性竞争,而不仅仅是价格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早已跳脱低成本标签,现在任务,是让世界认可我们的设计哲学与工程质量。
所以当仰望U8L驶出去时,希望国外媒体报道它,不只是因为马力强劲,更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成熟工业文明输出自身审美的方法。
如果哪天巴黎街头出现这一款,我赌一定会有人驻足拍照,然后转发配上一句:“原来东方豪华长这样。”
下一个十年的名单,会不会出现新的百分百选手?
还是今天的数据只是烟雾弹?
没人敢打包票。
不过风口总会转向,到时候看看谁还能笑着挥手喊一句:“下一轮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