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辆汽车以40公里时速撞上行人的瞬间,行人腿部与引擎盖接触发出沉闷声响——这个日常交通中最危险的场景,如今正被中国汽车工程师们用毫米级的精密设计重新改写结局。今年初正式实施的GB 24550-2024《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强制性国标,标志着我国行人安全保护从“推荐选项”升级为“出厂必答题”。而在这场安全升级的浪潮中,吉利汽车凭借其CMA架构的前瞻安全理念和行人保护专利技术,悄然推动了行业标准的进化。
---
一、新国标的核心升级:从“软约束”到“硬指标”
此次标准最大的变革在于其强制性效力。相比2009年的推荐性版本,新国标对车辆前部结构提出三重刚性要求:
1. 头部防护精密化:要求引擎盖2/3区域头部伤害值(HIC)必须≤1000,剩余区域≤1700,并将前挡风玻璃首次纳入测试范围。这意味着车辆必须优化雨刮转轴、铰链等传统“硬点”结构,通过增加缓冲空间或压溃式设计降低撞击伤害。
2. 腿部防护科技迭代:淘汰老式刚性腿型测试,强制采用仿生柔性腿型FLEX-PLI。这种能模拟真实韧带反应的装置要求膝部韧带延伸量≤13mm,弯矩≤340N·m,倒逼车企重构保险杠吸能结构。例如吉利在引擎盖下预设的15mm下沉空间,可有效吸收30%的碰撞能量。
3. 电池安全融合防护:针对新能源车特别规定碰撞后电池零位移、30分钟内不起火,并新增防触电设计规范。这与银河E8在重卡夹击测试中电池包无泄漏的表现形成技术呼应——其吕字形电池防撞隔舱设计已提前满足新标要求。
二、标准升级背后的技术攻坚战
满足新规绝非简单“打补丁”,而是对整车开发流程的重构:
- 造型与安全的博弈:流线型车头需避开大灯、铰链等高风险区,保险杠角度必须≤3度。吉利在星越L上采用的“潜艇式笼式车身”,通过79%高强钢占比在美学与防护间找到平衡点。
- 传感器革命:新标推动AEB系统升级为“行人识别2.0”。吉利CMA架构搭载的毫米波雷达+视觉双感知系统,能在150米外识别自行车并实现40km/h刹停,比国标要求的20km/h制动速度提升一倍。
- 材料创新突破:引擎盖下的航天级7系铝合金防撞梁、超长吸能盒等设计,使车辆能承受3.3倍于国标的能量冲击。这解释了为何银河E8在20吨重卡夹击后仍能自动弹出门把手并拨打救援电话。
三、吉利的安全实践:从合规到引领
早在标准发布前,吉利已构建行人保护CAE仿真体系,其技术储备体现在三个维度:
1. 空间管理大师:在引擎盖下预留65mm变形区,雨刮器采用隐藏式布局,蓄电池螺栓缩短突出部,从源头规避碰撞硬点。
2. 吸能结构专利:独创的Z字形前纵梁变形结构配合副车架脱落机制,碰撞时可定向引导能量走向,使发动机下沉位移精准控制在15mm。
3. 全场景防护链:从主动安全的AEB-P行人识别系统,到被动安全的“星甲笼式车身”,再到事故后5秒自动断电的“神盾电池系统”,形成覆盖碰撞前、中、后三阶段防护。这些技术在今年Euro NCAP测试中获验证——极氪7X以1500MPa热成型钢和AI调角气囊夺得五星评级,行人保护得分率达89%。
四、新国标将如何重塑行业?
据工信部《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行人保护仅是安全升级序幕。正在制定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将规范隐藏式把手应急开启逻辑,而2026年实施的侧面碰撞新国标(GB20071-2025)已增重碰撞台车至1400公斤。对于车企而言:
- 研发周期重构:行人保护需介入造型设计初期,吉利CAE团队在油泥模型阶段即介入仿真分析。
- 产业链升级加速:柔性腿型测试设备、高精度加速度传感器需求激增,本土供应商福耀研发的镀膜挡风玻璃可使头部伤害值降低18%。
- 全球标准话语权:中国率先将行人保护纳入强标,正推动ISO采纳FLEX-PLI腿型标准。吉利等企业参与制定的电动汽车底部碰撞标准,已被欧盟纳入技术参考。
从博越到银河E8,吉利40余款车型横扫全球安全测评的背后,是中国汽车安全标准从跟随到并跑的进化之路。当新国标促使更多车企在引擎盖下预留那救命的65毫米缓冲空间,行人与钢铁的相遇正从一场灾难转变为可计算的防护方程式。正如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专家所言:“安全没有终极答案,但每0.1秒的制动优化、每1毫米的结构变形,都在重写生与死的边界公式。” 而这场以人命为刻度尺的技术赛跑,才刚刚吹响冲锋号。
(注:文中技术参数及案例均来自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告及企业公开测试数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