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系豪车拼了,降价求生,车主笑了

最近,只要一聊起汽车,很多人都会有个感觉,好像风向真的变了。

以前咱们一提到好车、豪车,脑子里蹦出来的肯定是奔驰、宝马、奥迪,这“BBA”三个字母,几乎就是身份和品质的代名词。

谁家要是提了辆德系豪车,那在亲戚朋友面前绝对是倍有面子的事。

德系豪车拼了,降价求生,车主笑了-有驾

可是现在,情况似乎起了些微妙的变化。

这些曾经在中国市场呼风唤雨的德国汽车巨头,好像日子没那么好过了,甚至开始主动放下身段,找咱们中国的科技公司来帮忙,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咱们先来看一组实实在在的数据,这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说明问题。

根据今年上半年的销售报告,宝马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的销量看起来还算平稳,只下降了那么一点点。

但要是把这份报告拆开细看,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德系豪车拼了,降价求生,车主笑了-有驾

在欧洲和美国市场,宝马的销量是增长的,可唯独在中国这个它最大、最重要的市场上,销量却一下子掉了15.5%。

这就像一个学生的总成绩看起来还行,但仔细一瞧,发现他最重要的主科考砸了,这问题可就大了。

宝马遇到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它的老对手们也一样不好过。

奔驰今年上半年的全球销量下滑了8%,而在中国市场的下滑幅度更大,达到了14%。

更让人吃惊的是保时捷,这个被誉为“斯图加特的骏马”的超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销量简直可以用“暴跌”来形容,上半年猛降了28%,这个数字足以让任何一家公司的管理者彻夜难眠。

德系豪车拼了,降价求生,车主笑了-有驾

奥迪虽然没有公布详细的季度数据,但行业统计显示,它上半年在中国的销量也下降了超过15%。

一时间,这些德国豪华品牌的成绩单在中国市场上集体亮起了红灯。

与此同时,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却在飞速崛起。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已经历史性地攀升到了64%。

一边是高歌猛进,另一边是节节败退,这种鲜明的对比,让所有人都清楚地看到,中国的汽车市场真的变天了。

过去那种只要挂着德国豪车标就能轻松大卖的时代,可能真的要一去不复返了。

德系豪车拼了,降价求生,车主笑了-有驾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为什么中国消费者不像以前那样追捧德系豪车了?

原因其实很复杂,但核心可以归结为两点:产品体验和智能化水平。

在新能源汽车这个全新的赛道上,德国车企的反应显然慢了半拍。

当我们的新势力品牌从一开始就基于纯电动平台,去设计和制造汽车时,德国豪车们更多地是在走一条“油改电”的捷径。

德系豪车拼了,降价求生,车主笑了-有驾

什么叫“油改电”?

通俗点说,就是把原来燃油车的车身拿过来,把发动机和油箱掏空,然后硬塞进去一套电池和电机。

这样做虽然省事,但弊端非常明显。

比如宝马的i3,很多人开过之后都觉得,为了安放沉重的电池,车尾变得特别笨重,完全失去了宝马一贯宣传的那种精准操控和驾驶乐趣,开起来感觉像个“四不像”。

消费者花几十万,买到的却是一个在驾驶体验上妥协的产品,心里自然会犯嘀咕。

德系豪车拼了,降价求生,车主笑了-有驾

如果说“油改电”是硬件上的先天不足,那么智能化水平的落后,就是软件上的致命伤。

曾几何行,宝马的i-Drive系统、奥迪的虚拟座舱,都是汽车科技的标杆。

可现在,当你坐进一辆国产新车,看到的是比平板电脑还流畅的大屏幕,能听懂各种指令的智能语音助手,还有不断通过网络升级更新的功能时,再回头看“BBA”的车机系统,就会有一种强烈的落差感。

它们的屏幕反应慢、功能单一、界面设计也跟不上时代,很多车主上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连接手机上的CarPlay,这本身就说明了原车系统的“不够用”。

在今天,汽车已经不单单是一个交通工具,更像是一个移动的智能终端。

当德国豪车在这个最能体现科技感和现代感的领域全面落后时,它们在消费者心中的“豪华”光环自然也就黯淡了许多。

德系豪车拼了,降价求生,车主笑了-有驾

面对销量下滑和口碑危机,这些德国巨头们终于意识到,单靠自己闭门造车,已经无法跟上中国市场的变化速度了。

残酷的现实逼着他们必须做出改变。

于是,我们看到了汽车行业里堪称历史性的一幕:这些曾经高傲的德国品牌,开始集体向中国的科技企业寻求合作。

奥迪,这个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豪华品牌,选择了与华为合作。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搭载华为乾崑智能驾驶系统的奥迪汽车,德系的机械素质加上中国的智能科技,这会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德系豪车拼了,降价求生,车主笑了-有驾

奔驰则与其大股东吉利深化了合作,未来的奔驰车将用上吉利旗下的亿咖通和星纪魅族共同开发的Flyme Auto车机系统,这套系统在国产车上的流畅体验是有口皆碑的,无疑会大大弥补奔驰在智能化方面的短板。

而宝马,也正式宣布和中国领先的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联手,共同为中国市场开发下一代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并且还在南京建立了庞大的研发中心,决心要把研发的重心向中国倾斜。

这一系列的合作,标志着德国车企在华战略的根本性转变。

它们不再仅仅把中国看作一个销售市场,而是开始将其视为一个技术创新的源头和合作伙伴。

这种从“老师”到“学生”的心态转变,虽然有些无奈,但却是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的必然选择。

对德国车企来说,暂时放下所谓的“灵魂”和骄傲,去拥抱和学习中国市场的先进技术,是为了在未来的竞争中能够重新站稳脚跟。

毕竟,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而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种竞争和融合或许是件好事,它意味着我们未来将能买到技术更先进、体验更好、选择也更多的汽车产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