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雨,说小不小,说大也不大。银河M9上市那天,我踩着湿漉漉的台阶进展厅,嗅到一股新车座椅的味儿——混合着皮革和微微的汽油味,在灯光下莫名其妙地让人觉得,今天可能要发生点什么。展厅里人不少,气氛却有点像法医实验室——大家都安静地围着车看,三三两两扎堆研究配置,偶有人低声吐槽“又是六座,第三排能把腿伸开吗?”乱哄哄的车市,在这里好像突然被定住了。
如果你是一个买车人,选车难不难?打开APP,钱还没花掉,先被“续航不靠谱”“三万降价没人买”的新闻轰炸一遍。再摸摸口袋,摸到的不只是钱包,还有点隐隐约约的不安——广场舞都不一定没人抢车位,新能源车自燃传闻半夜刷屏,吉利能不能选?这些问题,比“第几颗毫米波雷达”要现实得多。
行业同样难受。有的企业为了卖车,研发砸下几万个“小目标”,结果利润薄得像层胶纸。数据显示,汽车工业平均利润率才3.2%——还没房贷利率高。产能堆山,需求却没跟上,头铁的打价格战,剩下的只能自我安慰“自古爆款出乱世”。内卷这个词,已经被车企玩出了减肥效果:一天没瘦几斤都不好意思开发布会。
但有家企业偏不按套路出牌——吉利。今年1-8月,吉利销量189.7万辆,同比增长47%,而同业平均才涨12%。不是营销有多骚,而是底气实打实,全年销量目标原本定在271万辆,硬生生调到300万辆,这种“迪化大法”,让我怀疑他们是不是在组织内部偷偷养了一群尤文图斯球迷,只信拉直线冲刺。
底气其实很简单,藏在车本身。以银河M9为例,选择最卷的大六座SUV赛道:理想L8、问界M7这些对手都已架好射击位,今年连特斯拉Model YL都来蹭饭。银河M9偏要“杀出血路”,上市价直接把紧凑型SUV的门槛劈成两半——17.38万到23.88万,六座配置,空间秒杀同价位,还敢保证“没现车不上市”,不喊空头支票,首批用户绝对拿得到车,后面只能说“稍等,有货都给你”。这招,在看惯了“画大饼+PPT”模式的车市里,算是异类。
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说得更直接:“哪有什么秘诀?就是回归到车本身,解决真痛点,比什么都强。”卖车的人都喜欢找玄学,但吉利却专注产品本质——比如银河M9的第三排,很多对手只是做个“应急座”,成年人坐进去膝盖都要对视。M9专门为两驱版开模,地板后移30毫米——别小看这一拳头距离,腿能真的伸直了。风阻也做了精妙调整,车头车尾线条磨得油光水滑,风阻系数只有0.289,省油真的不是喊口号。
爆款思路也不是一天养成的。银河品牌2023年发布之后,“高质优价”思路一路没偏,星愿、星耀8、星舰7,个个成爆款,吭哧吭哧数一数,销量已破133万辆。但制造爆款,除了产品扎实,更关键的是一年前出的那一招大棋——《台州宣言》喊出“一个吉利”口号,把以前多品牌分散作战,集中资源全员协同,尤其把智能驾驶、研发这几块原本各自为政的部门拆墙打通,形成闭环。企业转型,拆别人墙也拆自己的墙,这才是考验“人妻”勇气的时刻。
企业内部整合,外行总觉得很容易。“最优解”谁不会选?奈何身在局中,妥协和惯性才是组织架构活下来的秘诀。吉利聪明吗?他们自认不是,是“笨小孩”,多团队反复淬火,靠积累和耐心。整合后,研发与销售变成“一条裤子”,从车型研发的第一张白纸起,两边团队联手拆解用户需求,连竞品变化都24小时盯着。
智能配置,吉利确实下了重注。银河M9首搭FlymeAuto2智能座舱,高通8295P旗舰芯片不是“堆料”,而是为场景需求定制。智驾系统千里浩瀚辅助驾驶H5方案,全车装备11颗摄像头、3颗毫米波雷达、1颗激光雷达、12颗超声波雷达。别的牌子秀完参数就不管事了,吉利确实把每颗传感器都用在用户实际场景去推演——“不是堆料,是下料看爸妈脸色”这种事,确实不太多见。
技术从哪里来?钱烧的。2021-2025年,吉利研发费投入超1000亿元,过去11年总共2500亿元。穷疯了?不,前几年是基本投入期,现在进入收获周期——这逻辑和养猫很像,前期养活,后期时不时逮老鼠孝敬你。
AI布局,也是吉利的杀手锏。2021年,吉利高调推出“智能吉利2025”战略,方向就是发力智能化和AI大模型。算力方面,星睿智算中心2.0爆表——23.5EFLOPS,中国暂时没人能比。算法,自研星睿AI大模型,联合别家搞Step系列多模态大模型;数据积累更夸张,10T Token数据,训练了40B大模型的行业数据。卫星也没歇着,局部组网已完成,年底可达64颗卫星全球组网,后续智驾升级已在路上。
技术厚积,爆款不靠炒作。吉利“智能化”不是嘴皮子工程,从定调战略到全员整合,从研发蹲点再到销售调优,摆脱了“短期爆火即翻车”的死循环,靠的是扎实基础、自我补课。说白了,智能化就是未来的终极形态,无论油电,不把这一块吃透,剩下的都等着被IQ收割。
回归到原点,“爆款秘诀”,其实就是回归到车本身。数据真、设计扎实、技术贴合场景,比降价堆配置要实在得多。至于那些把爆款当神话、天天琢磨“如何抢头条”的同行,也许该去吉利蹭顿饭,学一学什么叫“花合理的钱,买靠谱的车”——毕竟内卷归内卷,钱包和靠谱车永远是消费者的软肋。
不过话说回来,吉利今天的“反内卷爆款”到底能持续多久?当“踏实造车”变成主流,是不是又会有新的“卷法”被创造出来?车本身是基础,可变化的永远是市场贪婪的胃口,企业能不能始终跟得上用户下一步的需求?这才是下一个爆款诞生前,谁都躲不开的专业谜题。你觉得,车企的“回归本质”之路,会一直管用吗?
(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