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新能源60亿定增背后:极狐与享界的现实考验
七月刚过,微信群里老张发了条消息,说他那台极狐又跑了一趟延庆,空调开着、山路一脚深一脚浅。顺便问我:“你看蓝谷这销量咋又掉下来了?”我也纳闷,这不前几个月还一路高歌么?结果最新快报出来,7月单月才卖出10280辆,比去年少了不少。产量也是往下走——师傅们在车间都说活儿没前阵子紧张。
不过吧,你要拉长点看,今年头七个月加起来,还真挺猛的,总共卖出去77432辆,比去年翻近一倍多。生产线也没闲着,累计造了78754辆。有意思的是,这里面有些车型其实是和北京汽车一起合作搞出来的,不全是自己家孩子。这种“一个月冷,一个季度热”的情况,在厂里算不上稀奇事儿,有时候就像我们小区电梯坏了一天,但全年下来还是能正常用。
可说实话,我最关心的还是账上那点钱。今年第一季度财报摆在那儿,公司净亏损9.53个亿,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听见“亏”字了,从2020年到现在,每年都这样。更糟糕的是现金流,一季度末只剩36.7亿元,上年底还有83亿呢,现在一下少了一半多。我记得维修班长老赵打趣说:“再这么烧钱,下回配件怕是得先垫付。”
蓝谷方面自己也承认压力大。他们预估今年上半年净亏损会到22-24.5亿元左右,对比去年的25个多亿,看似好转,其实五年半加起来亏超300个亿。这账本摊开来,不管谁接手,都得挠头。
为啥会这样?销售部小王分析过:新车研发投入大,新店一家接一家地开;销量虽然涨,可规模效应还没完全显现出来,加上价格战打得厉害,一台车利润被压缩不少。“你别看极狐最近火,”他说,“但毛利率就是提不上去。”而且,他补充一句,“享界现在只有S9这一款,还主打高端市场,要打开局面不容易。”
我倒觉得极狐的一些配置挺冷门,比如带主动空气悬挂,据群友反映,在南方烂路上一段时间后偶尔有异响出现,但售后师傅一般建议换油封就行,也不用太担心。那套智能语音系统,有时识别普通话很灵敏,可碰到东北口音就抓瞎,小区李哥每次试图喊它开窗户,总被误解成导航回家,他直嘬牙花子:“这AI忒轴!”
享界S9嘛,我亲戚刚订了一台,说内饰是真高级,就是选装包贵,而且只能选固定搭配。他吐槽中控屏幕反光严重,大晴天戴墨镜根本看不清楚地图路线。不过动力倒是足够日常通勤,只是在市区堵车时能耗比宣传略高一点——这个问题技术员解释说跟气温和驾驶习惯都有关系,让用户别太较真官方数据。
关于养护费用,有位做二手生意的大刘透露,现在部分早期极狐保值率一般,因为新款上市节奏快、配置更新频繁。一些修理厂开始囤积相关零件,说以后或许还能捡漏赚点外快。“纯电动车保养简单,但出点小毛病可不能拖,否则电子模块连锁反应麻烦。”这是隔壁维修店老板常念叨的话。
其实公司内部人透露,今年4月份他们启动60亿元定增计划,大股东北汽集团和福田汽车直接认购30个亿,这笔钱主要砸向新能源车型开发,还有AI智能化平台建设。据传董事长提出“三年跃升计划”,目标2027年要做到50万辆产销规模,把品牌送进行业第一梯队。但道听途说归道听途说,目前研发部门正忙着搞C+级豪华旅行车和B+级SUV,据说明年底之前可能有消息,不过最终什么样还得等官方拍板才准。
讲真,如今国内新能源汽车竞争激烈,小品牌一个接一个退场。有人私底下聊起蓝谷未来命运,都觉着靠背后的北汽集团撑腰,加上这轮融资,也许还能再拼几年。但双品牌战略究竟能不能扭转盈利困局?群里没人敢断言。有句话怎么讲来着——风水轮流转,是骡子是马总要遛遛才知道呗!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部分信源参照企业公告及用户反馈,如遇实际差异请以官方信息为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