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Universal EV平台首款电动皮卡美版降本难题
前阵子群里聊起美国那边的电动车,刚好蹦出来福特要在肯塔基州造个新平台,说是叫Universal EV。听说这套玩意儿主打一个“降本增效”,还专门搞了个三万美元的纯电皮卡当头炮。跟F-150 Lightning比起来,价格直接砍了一半不止——有师傅调侃,这车以后怕是得用手摇窗户、织布座椅才撑得住成本。
不过你要说这事真能便宜到咱们手上?其实也悬。美国人皮卡是真爱,今年销量榜单前十里头一半都是它家兄弟,F系列半年卖出去四十多万台。但放眼全球,其实开皮卡的还是少数,大部分国家都没啥需求。我表哥在墨尔本做二手车生意,他就吐槽过:澳洲除了农场主和建筑队,很少有人会买大号皮卡,路窄油贵,还不如小SUV灵活。
回到福特这次折腾的新平台,说白了也是被政策逼着走。美国保护主义一刀切下来,不让企业像以前那样全球找最便宜零件拼起来,只能自己搭供应链。有一次我去修车厂换空调滤芯,那师傅顺嘴提了句:“现在好多配件都涨价,美国产的还不如中国来的结实。”想想也对,美国当地磷酸铁锂电池产业刚起步,比亚迪早就玩明白了,但福特又不能直接进口宁德时代全套方案,只能搞点技术授权加培训,还得掏授权费——据说差不多产值十分之一呢,再加上设备关税,这账怎么算都觉得亏。
去年密歇根那个Blue Oval工厂闹出不少风波,本来计划合资建厂,被政策搅黄后只能自己干。表面看省钱,其实暗地里吃亏不少,有些关键设备还是得从国内运过去。这种局面下,即使土建进度赶上来了,也随时可能碰见补贴和税收新规,一点风吹草动就麻烦。
讲究效率吧,美国市场偏偏供应链断层严重,本土零部件贵、规模效应拉不上来,我认识的一位做物流的小哥,他抱怨最近接单送货到底特律工厂,总有急缺某种传感器或者线束,要么等几周,要么临时改采购渠道。这种事放在中国可稀奇,中国新能源产业链早已铺满各地,从江浙沪一路卷到西南,就连老家县城附近都有一家小型动力电池组装厂,据说主要供给东南亚出口订单。
所以即使Universal EV设计再怎么追求高效,在美国本土生产终归绕不开高成本问题。有朋友试驾过海外版Bronco烈马新能源,说动力响应快,就是价格比国内版本贵出一截,而且同样配置搬去美国生产后反而更贵。他还拍照发群里,“你看,同款刀片电池,用的是弗迪(比亚迪旗下),但美国产成本反倒更高。”
为了解决这个尴尬局面,现在福特不得不开“双轨制”:美国市场走自己的路,海外另算一条线。同一个车型,两套定价两种产地,有销售私下聊过:“客户问为啥国外同款便宜,我只能摊摊手,这就是政策嘛。”短期内,美国用户选项有限,就算将来这些新车型上市,大概率也是比国外版本贵点儿。这让我想起邻居老王买进口混动SUV时吐槽,“花冤枉钱买‘国行’版,可惜配置缩水还加价。”
其实对于出口“Made in USA”标签虽然好听,但真要推向全球市场竞争力并不强。我翻过去年财报会议纪要,好像法利CEO直言:中国制造燃油车、电动车出口很赚钱,而目前靠中国业务才连续八季度盈利。有业内朋友透露,不少跨国品牌现在正在考虑把部分车型继续留在中国生产,然后销往东南亚、中东甚至欧洲,以此平衡利润和风险。
冷知识插一句:很多人以为纯电皮卡低配一定简陋,其实根据北美论坛分享,有些入门级还能选装后排USB-C快充口、拖挂预留接口之类的小众配置。不过维修圈子常见误区是觉得只换动力总成就够省钱,但实际上整个平台升级涉及线束布局、电控系统兼容性等隐形投入——之前有技师亲历,新旧系统混搭导致仪表盘偶尔闪屏,一查竟然是通讯协议没完全适配,好几个小时才定位故障源头。
最后扯远一点,上个月朋友圈有人晒自家老F-150 Lightning二手成交价,比前年跌了一大截。他自嘲:“谁让咱赶上政策调整年呢?以后这种‘双轨制’模式怕不是常态。”话糙理却挺扎心。不管未来如何变招,对于普通用户无非就是多掏钱或慢一步体验最新技术罢了。而那些关于“创新降本”的故事,多半也只有厂家自己琢磨琢磨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分布于行业访谈、微信群聊天记录及相关公开报道整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