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4万台?这数据是不是搞错了?”
当问界M7的订单数据刚出来的时候,我一个在传统车企做市场的朋友,第一反应就是不信。上市才24小时,这个数字听起来确实有点像天方夜谭,透着一股子不真实。
可事实就是这么发生了,7天后,这个数字滚到了6万台。市场不会说谎。大家都在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一个之前声量不算顶尖的车型,换代之后突然就成了现象级的东西。
事情的引爆点,可能要从重庆赛力斯那个有点“奇葩”的交付仪式说起。9月26号那天,他们没搞什么盛大的发布会,反而是把第一批车主直接请进了工厂的生产线。你没听错,就是那个机器臂飞舞、火花四溅的地方。让车主在新车刚下线、还带着温度的时候,就开上动态路试、AEB测试场,亲自去“验货”。
赛力斯的老板张兴海,亲自把钥匙递到车主手里。这姿态本身就很有意思。传统豪华车卖的是什么?是距离感,是品牌光环。而问界上来就跟你说:“别信广告,信你自己。来,车在这,自己试,觉得行再开走。”
这种“用户认可才提车”的玩法,说白了就是一种信任前置。敢这么玩,背后是对自己产品和智造实力的绝对自信。当一个车主亲眼看着自己的车组装下线,亲手在颠簸路、涉水路上把它开了一圈,那种从工厂直达心里的踏实感,是任何华丽的宣传册都给不了的。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交车”了,更像是一种“交心”。
这就触及到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现在的中国家庭,买车到底在买什么?
曾几何,“BBA”这三个字母,几乎就是豪华车的代名词。很多人买的不是一辆车,而是一个能证明自己身份的logo。但现在风向变了,尤其是有家有娃的用户,变得越来越实际。他们不再单纯为品牌溢价买单,而是开始算一笔“总和价值”的账:这车够不够安全?空间够不够大?孩子坐在后排能不能不无聊?
全新问界M7就是精准地踩在了这个“价值觉醒”的点上。赛力斯花了40亿、耗时三年搞出来的这个东西,每一处升级几乎都是对着中国家庭用户的需求来的。车长超过5米,轴距超过3米,五座版后排放倒直接就是一张移动大床,六座版的零重力座椅更是把舒适感拉满。这些都不是冰冷的参数,而是实实在在解决了全家出行的场景痛点。
更要命的是智能化这块。鸿蒙座舱的多屏联动,让副驾和后排的孩子也能有自己的娱乐空间,旅途不再是司机一个人的“长征”。升级后的小艺智慧助手,甚至能跟你聊聊沿途的人文历史,这已经超出了一个普通语音助手的功能范畴。
至于安全,华为乾崑®ADS 4辅助驾驶系统,加上那个192线的激光雷达,几乎是把能给的安全配置都给足了。对于一个家庭用户来说,这种全方位的守护感,价值千金。
所以,全新问界M7的火爆,并不是一次偶然的营销胜利。它更像是一次精准的社会洞察。它看懂了中国家庭用户内心深处,那种从追求“面子”到回归“里子”的转变。当一个产品能同时提供顶级智能、宽敞空间和全维安全,它就不再需要用一个闪亮的logo来证明自己。
所以,当BBA还在琢磨怎么把车标做得更亮时,有人已经把家搬进了车里。这棋,接下来该怎么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