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市场上有个现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
就是以前我们觉得挺有档次、得努努力才能够得着的那些豪华汽车品牌,比如凯迪拉克、沃尔沃、雷克萨斯这些,现在好像日子不太好过。
路上的新车里,这些牌子的身影似乎变少了,反倒是很多以前没怎么听说过的国产品牌,车价卖到三四十万,买的人还挺多。
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难道真的是咱们的消费观念一下子变了,连这些过去大家眼里的“豪车”都瞧不上了吗?
这事儿得从4S店里最真实的情况说起。
现在你去逛逛一些二线豪华品牌的店,可能会看到让人吃惊的景象。
就拿凯迪拉克来说,一款中型SUV,比如XT5,原本指导价要接近四十万,现在有的地方为了清库存,价格直接降到了二十三四万,这折扣力度可以说是“伤筋动骨”了。
可即便是这样,店里依然冷冷清清,来看车的人都很少。
这不只是一个品牌的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曾经要加价才能提车的雷克萨斯ES,现在反过来优惠好几万;林肯的冒险家,有的地方甚至打出了不到十九万的“清仓价”;沃尔沃的旗舰轿车S90,价格也降到了二十五六万,比一些热门的合资品牌SUV还要便宜。
这种价格“大跳水”,在几年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按理说,降价对消费者是好事,能用更少的钱买到更高档次的车。
但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
当一个标榜“豪华”的品牌开始用疯狂降价来吸引眼球时,它在消费者心中的“豪华”光环也就随之褪去了。
很多人心里会犯嘀咕:今天降了八万,我是不是再等等,下个月能降十万?
这种“等等党”的心态一旦形成,降价就成了没有尽头的恶性循环,越降价,大家越观望,销量反而越上不去。
更关键的是,一线豪华品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奔驰、宝马、奥迪,它们也加入了降价的行列。
过去你可能要花三十多万才能买到一台宝马3系,现在二十多万就能落地了;奥迪的Q5L,也从四十万的级别,下探到了三十万以内的区间。
这样一来,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
当消费者手握二十多万的预算时,一边是疯狂打折的二线豪华品牌,另一边是价格也降下来了的一线豪华品牌,大多数人会怎么选?
答案几乎是毫无悬念的。
毕竟,对于很多人来说,买豪华车不仅仅是为了车本身,更是为了品牌带来的那种社会认同感。
开一台宝马和开一台凯迪拉克,在很多人眼里,代表的意义还是不一样的。
这就导致了二线豪华品牌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向上,品牌力比不过BBA;向下,价格再低也低不过主流的合资品牌和强势崛起的国产品牌,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如果说价格战是外在的压力,那么技术上的停滞和落后,就是这些品牌真正的“内伤”。
现在的汽车市场,早就不再是几十年前那个只看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的时代了。
电动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了评价一辆车好坏的核心标准。
而在这两个方面,二线豪华品牌的表现可以说是相当迟缓。
当中国的造车新势力们都在比拼谁的电池续航更长、充电更快,谁的智能驾驶更聪明、更像老司机的时候,很多二线豪华品牌仿佛还停留在上一个时代。
比如林肯,至今都没有一款真正能打的纯电动车型;凯迪拉克的纯电产品在国内市场反响平平,销量惨淡;而雷克萨斯,还在主打它的油电混动技术,虽然省油,但在纯电和智能化的浪潮面前,显得有些跟不上节奏了。
我们再来看看车内的体验。
现在年轻人买车,对“智能”的要求非常高。
他们希望车机系统能像智能手机一样流畅,语音助手能听懂各种指令,导航能实时更新路况,驾驶辅助能帮他们在拥堵路段和高速上减轻疲劳。
而很多二线豪华车的车机系统,却被用户吐槽“卡顿得像老年机”,智能驾驶辅助的功能也相对基础,和国产新势力品牌的差距非常明显。
反观我们的国产品牌,华为的智能驾驶系统已经可以在复杂的城市道路上实现领航辅助;理想汽车直接把冰箱、彩电、大沙发这些居家元素搬进了车里,创造了一个移动的舒适空间;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已经可以做到充电十分钟,续航四百公里,大大缓解了用户的里程焦虑。
当别人在谈论“算力”、“激光雷达”、“智能座舱”的时候,你还在强调你的“真皮座椅”和“实木内饰”,这种老派的豪华理念,显然已经无法打动新一代的中国消费者了。
最后,我们还要谈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价值感”。
过去,人们愿意花更多的钱买二线豪华车,是因为相信它背后有品牌溢价,有更好的品质,有更高的保值率。
但现在,这些优势正在快速消失。
比如,很多人都知道雷克萨斯ES和丰田的亚洲龙是同一个平台生产的,核心部件都差不多,就因为换了个车标、内饰做得更精致一些,价格就贵了十几万。
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消费者会开始思考,这十几万的差价,到底值不值?
此外,高昂的后期养护成本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一次小保养就要花掉几千块,这和很多国产品牌提供的免费换电、上门维修等服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至于保值率,这曾经是雷克萨斯最引以为傲的卖点,如今也随着新车价格的暴跌而神话破灭。
二手车商对这些品牌的车型也越来越谨慎,因为收回来之后发现很难卖出去。
所以,综合来看,二线豪华品牌的集体溃败,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
它背后反映的是中国汽车市场的深刻变革和中国消费者心态的成熟与自信。
我们不再盲目地迷信外国的品牌光环,而是更加看重一辆车是否能提供实实在在的技术、体验和价值。
我们不是不追求豪华了,而是我们对于“豪华”的定义已经改变了。
在今天的中国消费者看来,真正的豪华,是领先的智能科技,是无忧的用车服务,是舒适的驾乘体验,而不仅仅是一个昂贵的车标。
这场市场的洗牌,对那些跟不上时代步伐的品牌来说是残酷的,但对整个汽车行业和广大消费者来说,却是一件好事。
它激励着所有参与者不断创新,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