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驾马车,齐头并进。近日,中国长安正式挂牌,成为继中国一汽、东风汽车集团之后的第三家汽车央企。这一动作不仅让重庆迎来首家总部落户的一级央企,也直接把中国汽车央企的赛马机制推上新高潮。外表看似风平浪静,实际上,央企之间的厮杀才刚刚开始。
众所周知,长安汽车本就不是什么善茬。2024年,仅用791亿元净资产就创造了1597亿元营收。新势力蜂拥而上、有老对手虎视眈眈,真正能在风暴中心站稳脚跟的,并不多。长安汽车2025年上半年自主品牌销量占比高达八成,新能源车占比33%,海外销量同比大涨47%。不过,资本市场好像认理不认人,市盈率只有17倍出头。这入局“新长安”,是希望洗心革面,撸起袖子冲一把吗?
来看看这次人事布局。朱华荣担任党委书记、董事长,可谓把现任掌舵人一把拉上新平台。其他主要领导也一一到位,架势拉满。中国长安从央企二级子公司直升顶格,和东风肩并肩。但光有头衔不够,还得看硬实力。
中国长安的核心策略早已摆上桌面:智能汽车机器人、飞行汽车、具身智能,这些酷炫词语,背后是对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抢先布局。再加上一句“加速全球化发展”,套路已经成型——中国品牌,得抢国际蛋糕。计划中,东南亚、中东非洲、中南美、欧亚、欧洲五大市场,挨个儿轮番开打。国家层面如此高配出手,放眼汽车市场,无不是优化资本结构、推升产业竞争力的实验田。

当然,围观群众最爱问的是:“合不合并?”前段时间关于长安与东风重组的传闻甚嚣尘上。尽管现在官方否认,但两大巨头已经在同一起跑线,只要上头愿意,强强联合随时可能重演。而一旦合体,中国最大汽车集团的美梦,或许就真成了现实。光看数据,2024年长安和东风加一起,销量超过比亚迪,跻身全球第五。然而故事总有悬念,这一锅大馅饺子,能不能包好,还真难说。
细究之下,长安的牌面并不单纯靠规模。自主品牌销量高居央企之首,2025年上半年更是创新高:135万辆自主品牌占比85%,远超同行。智能化、电动化、全球化,长安既要跑马圈地,又得提升自身造血能力。尤其在新能源赛道,深蓝、阿维塔两大品牌表现不俗,新能源车半年销量45万辆,占比33%,渗透率直逼东风。
别低估长安的海外野心。同期海外销量大涨47%,重庆“渝车出海”计划功不可没。今年“海纳百川”战略在多地落地,既走东南亚、非洲等快市场,也敢尝鲜欧洲高端阵地。深蓝、启源、阿维塔三大新能源品牌欧洲齐发,出海步调堪称激进。2025年计划再拓10个欧洲市场,进攻姿态拉满。
如果产品是真命题,财务表现才是铁证。2015—2024年,长安营收从668亿涨到1597亿元,净利润从2019年谷底反弹到2024年的61亿元。用2082亿元总资产撬动1597亿元营收,每一元资产创收0.77元,净资产创收2元,这在央企里算得上“钢铁侠”效率。即便比不上比亚迪那样的“变形金刚”,但秒杀东风易如反掌。从投资视角来看,市盈率17倍出头,尚属“价值洼地”。整合、重估、爆发,皆有可能。
再回头看看背后的资本腾挪。原第一大股东“中国长安”,已经体面更名“辰致汽车”,把大名礼让出来。这个辰致,可不是只会换壳的影子公司,它间接控股多家企业,旗下上市与未上市资产极为庞大。2023年营收2627亿元,净利润83亿元,称得上兵装集团核心支柱。分立之后,中国长安接手35%的长安汽车股份,控盘力度进一步加大。
央企改革的戏码还在继续。中国长安的提级,意味着监管层对汽车产业的殷切厚望:既要扶持优质资产,也要清理无效冗余。盘活存量,挖掘增量,打造“由大到强”的样板工程。或者说,央企们被赋予了双重责任:既得打赢转型升级这场硬仗,也担负起民族汽车品牌崛起的历史使命。
结尾处留点悬念:中国长安会不会用行动再次点爆市场?首位一体的央企管理新架构、猖獗全球化野心、智能化颠覆潮流,三重加码,谁敢说未来不可能有更大惊喜?而资本市场的聪明资金,向来能嗅到风口的味道。各位看官,想押注“中国版丰田”,不妨擦亮眼睛,盯紧接下来中国长安的每一个动作。
(以上仅为作者个人看法,非投资建议)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