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吹美国人务实了,他们的车市是田园牧歌,我们的是黑暗森林大逃

讲真,最近总有人拿个放大镜看美国车市,说你看人家,一台凯美瑞开到传代,轮子比我岁数都大,再看看咱们这,人均奋斗目标都是把自己的破奇瑞换成大奔。

别吹美国人务实了,他们的车市是田园牧歌,我们的是黑暗森林大逃-有驾

结论直接就给下了:美国人务实,把车当工具;中国人虚荣,把车当面子。

是,是,是,你说的都对。

但这个结论吧,就跟说牛顿被苹果砸了脑袋就悟出了万有引力一样,它对,但又完全不对。因为它忽略了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中美两国的汽车市场,早就不是一个次元的物种了。

一个在玩田园牧歌的养成系游戏,另一个,在玩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大逃杀。

先说美国那边,堵在洛杉矶高架上,一台1997年的丰田旁边停着一台2024年的特斯拉,这画面确实魔幻。这种魔幻的根源,用一个词就能解释,叫“稳定”。

不是说他们的社会多稳定,而是他们的汽车市场,早就被几大巨头给盘出包浆了。福特、通用、丰田、本田,这几个老哥们互相打了半个多世纪,早就打出了默契,打出了感情,甚至打出了一套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大家的产品线卡得死死的,你出F-150,我就出Silverado,你更新凯美瑞,我就迭代雅阁。大家就像在下棋,你走一步,我走一步,体面得很。

在这种环境里,车,就是一个成熟的、标准化的工业产品。就像你家里的冰箱和洗衣机,你买它图的是什么?图的是它能制冷,能甩干。你会天天琢磨着给冰箱换个带鱼屏,或者给洗衣机装个8155芯片吗?不会。坏了,就修;修不好,就换。没坏,就一直用。

所以一台十几年的老雅阁,只要发动机不拉缸,变速箱不升天,它就能一直开。美国人动手能力又强,院子里工具一摆,换个机油火花塞跟咱们换个手机壳一样简单。人工贵?不存在的,自己的时间不值钱。

这种“稳定”,导致了美国消费者对汽车的期望值,被死死地钉在了一个“能用”的基准线上。一台新CR-V,铁轮毂,织物座椅,手动调节,连个倒车雷达都得选配。这配置单要是敢出现在中国,4S店的销售能被客户的唾沫星子淹死。但在美国,大家毫无怨言。因为它的核心价值——一个能把你从A点安全送到B点的铁盒子——没有变。

这是一种存量市场的慵懒,也是一种被驯化后的知足。

但中国市场呢?坏了菜了,这根本不是一个市场,这是一个修罗场,一个大型蛊盆。

如果说美国车市是几个老牌门派论道,那中国车市就是一群刚拿到外挂的穿越者,见面二话不说直接开大。什么叫存量竞争?不存在的。这里的法则只有一个,叫“掀桌子”。

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你看看国内这帮新势力,有一个算一个,哪个不是被逼到发疯?之前大家还讲点武德,你出个新功能,我降个价,你搞个发布会,我请个明星。现在呢?小米直接把价格打到“雷电法王”的级别,大家一看,得,不装了,摊牌了。

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乐道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蔚来的李斌老师,一个曾经那么体面的人,现在天天直播,精神状态非常值得关心。这就是典型的“心态爆了”。

最好的防御不是金钟罩铁布衫,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大家都没得吃。

在这种环境里,你作为一个消费者,你的心态会是什么样的?

你会被动地卷入这场“军备竞赛”。去年你买的顶配,今年就是丐版。你今天刚提的车,明天就宣布官降两万,还送你一堆你根本用不上的权益。你买的不是车,你买的是一个beta版的电子产品,而且还是个随时可能背刺你的理财产品。

这玩意儿还有什么好分析的?不就是穷和装吗!

所以,你根本没法把车当成一个纯粹的“工具”。因为它被赋予了太多额外的、疯狂迭代的属性。L2自动驾驶,8155芯片,激光雷达,电吸门,大沙发,大冰箱……这些东西,说白了,就是车企们为了在这场大逃杀里活下去,不断往自己身上堆的“甲”。

我作为一个开过好几年特斯拉的中年人,我负责任地告诉你,那个所谓的Autopilot,在中国最复杂的路况下,它的表现还不如一个刚拿驾照但特别惜命的新手司机。它的关键不在于算法多牛逼,而在于你敢不敢把命交出去赌一把。自动驾驶的终极难题,根本不在特斯拉,而在那些神出鬼没的“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什么算法都白搭。

别吹美国人务实了,他们的车市是田园牧歌,我们的是黑暗森林大逃-有驾

但为什么大家还这么追捧这些功能?

因为在这场掀桌子式的竞争里,参数和配置,成了一种新的“品牌玄学”。以前大家认奔驰的标,现在大家认激光雷达的“犄角”。这是一种新的社交货币,一种新的鄙视链。你开个十几年的老伊兰特,大家不会觉得你怀旧,只会觉得你混得不行。

说起来,我楼下那家兰州拉面最近涨价了,牛肉给的还少了,资本真是无孔不入。

所以,中国消费者买车,特别是在一线城市,他买的不是“位移权”,而是“社交权”。车这个东西,成了一个压缩毛巾,看着不大,泡在社会这个大水缸里,瞬间就能膨胀成一个关于你的阶层、品味、财力的完整叙事。

而美国人,他们不需要。一个年入五万美元的家庭,买一台一万多刀的二手雅阁,保险占收入的百分之二,轮胎占千分之五,这是数学题,不是玄学题。他们家的草坪比你的车都贵,他根本不在乎你开什么。你开个1998年的探险者,邻居只会说一句“Classic”,然后继续修剪他家的草坪。

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了两国人民对“汽车价值”的定义,出现了根本性的偏离。在美国,车是一张“通行证”,让你能参与社会生活。在中国,车是一张“邀请函”,决定了你能参与哪个层级的社会生活。

写到这,我感觉自己像个精神分裂的社会学家,一手拿着手术刀,一手拿着大砍刀,试图解剖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病人。

当然,这里面也有“品牌信仰”的因素。有些人买特斯拉,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你跟他说国产电车配置多高,内饰多好,都没用。他买的不是车,是马斯克画的那个关于星辰大海的PPT。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这跟果粉是一个道理,别问,问就是生态。

所以,把这一切简单归结为“务实”和“虚荣”,是懒惰的。

美国人的“不换车”,是一种成熟市场下的理性选择,也是一种被资本阉割了欲望之后的“佛系”。中国人的“爱换车”,则是在一个极度内卷、高速迭代的修罗场里,一种被迫的、焦虑的自我武装。

前者是在一个规则明确的棋盘里,做一个安分的棋子。后者是在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战场上,拼命给自己叠最厚的甲,手里攥着最大威力的炸弹。

那么问题来了,在你所在的城市,没有车,到底是80分的生活,还是直接归零?

其实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得想清楚,你需要的到底是一匹能带你赶路的马,还是一个能让你在战场上看起来不好惹的赛博机甲。

想不清楚也没关系。因为很快,就会有车企帮你做出选择,他们会直接告诉你,买了这个机甲,你就能成仙。

至于最后是成仙,还是成盒,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